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在家中乱翻书之六

(2009-07-11 00:07:52)
分类: 读书随感
  看书现在感觉成为了自己小圈子里的一个时尚,傍晚接到蚂蚱眼打来的电话,问小城女作家连谏的作品在她的网站上是否有,我直白告诉他:“在小城的某一个书店里有连谏的作品卖。”对方没加思索地回答:“我立刻就去。”从网上发现很多朋友都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在博客上发表的感受都有一定的水准,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动向。
  我不太习惯在网上看书,即使朋友发来了作品,自己还是想方设法把它打印出来,举在手里或放在桌子上阅读感觉不一样,更何况自己有画书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些比较精辟的句子,自己都会给画下来,留作日后慢慢品味的精髓。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再网上看书对眼睛损害太大,感觉得不偿失。
  这本《精神领袖——俄罗斯思想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写字台上很多日子了,自己总是有意无意的翻阅一下,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计划性的去看这本书,因为你一旦要细细阅读,就必须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重新“温习”一下,那样的工程就太大了,现在杂事太多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去细读,也只能随意翻阅一下,自己感觉这本评论集的作家都很厉害,从哲学宗教角度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众多,而且语言精准,显示出了作者的丰厚的哲学功底。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期的俄罗斯著名的伟大作家还有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被列为同时期的伟大作家,当然同时期还有很多作家,我们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只能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这里列举出来。但是我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是同时期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没有什么往来,在我们所学的外国文学的课程中,还将他们分化成为了两个不同阵营的作家。到现在知道这是一种违背作家意志的划分,根本不是作者自己的本义和态度。
  今天我们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之间没有争议,感觉是相互仰慕,在这本书中作者这样的写道:“列·尼·托尔斯泰伯爵写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信中的一段话:‘我多想能把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感觉全部说出来。您写了自己的感觉,其实也表达了我的部分感觉。我从未见过这个人,也从未和他有过直接交往,但他死后,我突然明白,他是我最亲近、最宝贵、最需要的人。我从未想过和他比试,从未。他做的一切(他做的都是好事,真正有价值的事),对我来说,是多多益善。他的艺术引发我的忌妒,智慧也一样,但他心仪的事也只能唤起我的欣喜。我本来就把他看作知己,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就像我们必定见面,只是现在没有机会,但这是我的事。突然我读到——他死了。我像是失去了某种依靠。我茫然,后来才清楚,他对我有多宝贵,我哭了,现在还在哭。这几天,他死以前,我读了《背其领域被侮辱的》,深为感动。’在原先的另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我读了《死屋手记》。我忘了许多,所以重读一遍,我不知道在整个新文学里,包括普希金,有什么比这本书更好。不是语气,而是实在令人惊讶:真诚、自然、宽宥。一本开启心智的好书。我昨天欣赏了整整一天,就像很久未能欣赏似的。要是看见陀思妥耶夫斯基,请告诉他,我爱他。”不管这段话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还是之后,我想这是托尔斯泰发自内心的表述。假如我们一直听信着教科书上的那些观念,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文学的现实,历史在它过去百年以后恢复了他最初的面目。
  乱翻书是给我寻找思索的切入点,同样也是一个对曾有过的认识的重新审视的过程,在二十几岁曾经看过的书籍,拿到现在来重新阅读,感受绝然不同,这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到这是一个积累和堆砌的过程,没经历过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有深切感受,自然我们的认识就会有偏颇。我非常欣赏这样一段话:“读书是治疗我们高度机械化时代所固有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的良药。读书扩大我们对别人的生活、性情与需要的认识;书籍绝妙地帮助人走出自‘我’的圈子。”这也算是为我这乱翻书找一点理由,省得有人说我偷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