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优雅的女人
(2009-07-10 06:53:13)分类: 读书随感 |
美丽优雅的女人
——读程基散文集《浅浅温馨》有感
摆在自己案头的这本散文集《浅浅温馨》并不是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它是一位不留姓名,却痴迷于程基大姐文字的“粉丝”帮助印制的。有幸程基大姐送给了我一本。其实自己也是大姐的粉丝,这不仅仅是她的文笔,更多的是为大姐的美貌,大姐的为人处世,大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论职别大姐也算是官员了,知道她在政府里打拼了多年,到现在身居文化界的高官之一,也算是小城里的知名人物,本应与我们这些一介草民有着一段距离,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能说高不可攀,最起码也是在不同的“关注点”上做事情。但是,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感觉不出官员特有的矜持和谨慎,虚伪和固执,她迷人的微笑,落落大方的谈吐,大姐般体贴的问候,你除去有一种敬畏,自己已经成为了对她心悦诚服的崇拜者。
这决不是一种肉麻的吹捧,也并非是功利主义的有求于她时,从而刻意的去恭维。写这篇文字也决非是大姐的意思,那是我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也许你像我一样,真正走近大姐,你才能感受到自己所谈到的感受对与否。更何况我与大姐没有工作上的必然联系,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做着自己的事情。所谓相同的就是我们对文学和写作的一种爱好。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共同喜爱,也正是这些让我们非常自然的拉近了距离,与姐姐在一起你总能从她身上学到很多自己不具备的特点,这也是自己想通过这部散文集的阅读以后写点自己的感受,以此来表达对程基大姐的崇敬的心情。
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是不会留意作者的“特殊”背景,特别是官员的作品,在文学的范畴内,没有职别,也没有通融性,完全靠一个人知识的拥有程度,靠对文学的素养的培养的深度,来决定你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决定于读者对你的认知程度,灵感和能力在这里不偏袒任何人,官员也在其中,也许这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这本《浅浅温馨》散文集是程基大姐在2008年下半年发表在小城报纸上的所有作品,其实根本不用去做更多的评判,只要你相信报纸的影响力和它的严谨的文字要求足以,能够在报纸上得以展示作者的思想火花,足以见得大姐的文采功底的深厚。毕竟这些报纸的影响度,对于我们小城的居民来说,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
通读过这本散文集,摘录了大姐二十七篇散文,假如你对大姐不了解,或者你想了解大姐的内心真实,那么你在阅读这些文章以后,你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灵絮语,可以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更多角度看到大姐品味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她的这些作品里你能够从一个粗线条的勾勒中感受作者的生活阅历,处世态度,以及她的人生观。
“进入中年的我担任了‘社会角色’,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满,更充实,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阅读上。……我最重视和自始自终在体验的,就是从读书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女人,你不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美容吗?”这是散文集第一篇《我在读》中作者发自内心的感言。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官员,别说是像她这样级别的官员,能够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如此刻苦的读书,真是难能可贵。
2008年让所有的中国公民不能忘记的就是那场最残酷的汶川大地震,顷刻间多少生灵惨遭灭顶之灾,这场灾难又牵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作者在这时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她同样拿起笔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感悟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本散文集里就选了在这时期的三篇作品《汶川,你听到我们的呼唤了吗》是作者于2008年5月18日发表在小城日报上的文章,她写道:“如今,一切的一切都变样了,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对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们的心好痛好痛啊。此刻,我们惦念着你牵挂着你,汶川的同胞们,汶川的孩子们,你们听到我们的呼唤吗!……我们梦牵魂绕的汶川,你可知道我们这些天是在泪水中度过的吗?”《天堂里的儿童节有笑声吗》是作者2008年5月22日发表在小城日报上的另一篇作品,这是每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快要到来之际的时候,作者想起了那些失去生命的幼小生灵,想起了悲痛欲绝的家长们,作者凝重地写道:“还有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无法想象灾区那些失去孩子们的父母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孩子用过的书包、红领巾和给他们准备过节的新衣服,更无法想象那些逝去的小生命,能否在天堂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孩子们,天堂里的儿童节有笑声吗?
…………
我甚至想大喊:不要!2008年的‘六一’儿童节不要来!”我们通过作者的这些文字能够感受到一个作家,一位母亲的爱心和同情心。在《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一篇里,作者感悟到了灾难中发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闪光点,她不无感慨地写道:“灾难,把每个人的悲悯情怀放大了,这是人性中最闪光的情感。感动已经凝结成巨大的力量融入了每一个人的血液,流淌、流淌……”这些文字并非是一种政治上的迎合,我们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她的那种心灵善良,那种人文关怀,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又不谋而合。
《日落与日出》是作者写的一篇对生命感悟的散文,这是作者在参加战友葬礼的路途中的一些思想片断,写得真,感悟的透,体现了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她像一个哲人般地说道:“生命其实是个美丽的词,但是生命存在时,它的美,大多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掩盖了。活着时,我们很少认真去体验生的真谛,而只有面对死亡,才有所警觉。生是不可抗拒的,死也不可逆转。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在生命创造中生生不息,永存世间。我们延续了长辈的生命,子女又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延续了死,死成就了生,如同日出日落,日出必有日落,日落预示着日出,千万年都这样,这是大自然的铁律。…………让每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日出那样雄伟瑰丽、灿烂无比;让每个生命的尽头如同日落一样的庄严深沉、无怨无悔!”看到这里让我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那些文字,那些对生命的哲学道理。在这里作者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了中国人对生命真谛的一种感悟,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
《一台‘青岛牌’电视机》写的感人,写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与厚爱,文字不多但是令读者动容,想起了朱自清写的那篇《背影》,想起了高尔泰笔下的父亲形象。从上海来看女儿的父亲,提出要求帮助买一台9英寸的电视机,这个来自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上海的老人,为何不在上海买这样一件普通的物品,通过文字的叙述,我们感受到这件来自青岛的物品,是女儿的生活地方,见到了它,如同见到女儿一样,蕴含着对女儿的思念,写出了父爱的厚重,用小情节折射出父爱的大情怀,在其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之情。
散文集里面充满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回味曾经的过去,也有当下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在她的笔下这些故事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带着作者特有的审视角度,带着作者特有的独立思考,显得生动感人。我在这里不能一一的叙述。知道这些不过是她作品的一小部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把自己的思想精华整理成册,奉献给所有的观众,即使她现在的位置可能受限于一种“约定俗成”,在体制中的诸多不便。但是了解她的人与我一样,希望大姐尽早将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文章展示给所有读者。
在我即将结束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想起来大姐在这部散文集里的一篇文章,名为《优雅离女人有多远》中的一段话,她是这样写到的:“优雅源于丰厚的学养。知识使女人拥有高雅的气质,从容淡定的自信,外柔内刚、秀外慧中的风韵,这样的优雅照耀着女人美丽精彩的人生。虽然时间会扫去女人的红颜,但它却扫不去女人经过岁月的历练、思想的积淀而焕发出来的魅力优雅。”我看完这段文字以后,我想这就是我对大姐的感受,她的学养,她的气质,她的风韵,她的思想积淀,已经构成了程基大姐美丽优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