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博厚书店想到的
(2009-05-10 01:05:35)分类: 人物素描 |
前些日子写的那篇《咫尺天涯》登在博客上,算是自己对曾经的书友和朋友,先我们而去的魏博厚先生的一种思念。登载的当天收到了魏博厚生前的好友L的电话,他告诉我看了文章,并提供了魏博厚妻子现在开设的书店的大概位置,讲了一些他知道的情况,从他的讲述中能够听出一些无奈,但是我们之间的交谈一如以往,随心所欲,直言不讳,大家都希望有时间聚在一起聊聊,并大致作了约定。
“博厚书店”开设在小城老城区的妇幼保健院的附近,所谓的店面就是临街的房子改建而成,营业面积不到二十平米,感觉是一个套二的房子改造而成,进门看四周的墙面上摆满了书架,那些书架我一眼就能认出来,一部分是曾经摆放在魏博厚最初我认识他的那个青城路的平房里,另一些书架是在已经改造成楼宇的他妻子的家中。
店里面的主人,原魏博厚先生的妻子,与我正迎了一个正面,但是她似乎已经不认识我了,虽然有一个短暂的凝视过程,但她还是径直地走到室外,并大声地与屋里的人说:“我到银行去看一下咱们的账户上的存款,假如不够的话你先借我一点,过这两天我会还你。”随着话音脚步的声音逐渐远去。
她的变化不算很大,唯一的变化就是胖了一点,记得前两年她曾经到过我的单位,那时她给我的感觉是显得十分的瘦小,而现在看来有了一些发福,从她的言语中你能感觉到她现在的心情不错,语音里带着一种自信和得意。
我慢慢地在这间小屋里沿着四壁的书架,看着摆放在那里的书籍,新书摆放在书架的中间部分,一看就知道是一些从文化市场批发来的盗版图书,而在书架的顶端和最底层,你会发现摆放的书籍都是一些旧书,而这些书的外形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我知道这就是魏博厚先生的遗留,从内心里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它让我想起了从前。
二十年以前,魏博厚家里面就像现在这样四壁摆放着各类书籍,而且在床板上,写字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堆积的书籍,那时的他不仅买书,而且还收书,他成为了文革以后拥有图书最多的人之一,每次他领着我到他家去看书,都会非常自豪的坐在那里,叼着香烟,非常得意地看着我这个羡慕不已的人傻乎乎的表情。
我们最初的相识,自己是被他看成“猎物”而开始交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的诚信和认真的态度,他开始对我逐渐有了好感,我们从买卖关系向朋友的关系过渡,在随后很长时间里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他那昏暗的平房里,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时不时大家聚在一起,面对最简单的饭菜和最低廉的酒水感受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生活。
因为热爱书籍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性格中的一些东西十分的相像,又加深了相互之间交流的愿望,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我们情感上的距离,以至于在某一个时期,自己竟以他的房子为基地,时而在他那里过夜,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她的女朋友到来。
青城路他最初的房子是平房,是他父亲当兵时分配的房子,他父亲复员以后回到他的老家,魏博厚自己留在了这里,独自享用这两间平房,那时候他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大户”,没有父母的管教,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拥有这样多的书籍,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似乎都显得那样的充裕。
其实到后来自己才知道,平时里看到一直脸上洋溢着笑容的他,承受着我们无法感受的压力,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亲情的左右,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压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身上,特别是单位的效益每况愈下,他的经济情况也同单位的经济情况一样,妻子、孩子,养家糊口的重任全部要落在他的肩上。九十年代初读书的热潮早已退去,全民经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热捧,手里堆积的大量书籍也不像从前那样的好卖,积压在自己的家中,生活陷入了拮据之中。以至于后来听到他病逝的噩耗。
在我慢慢看的过程中,从屋里走出来一个男人,从他的目光里我能看出来,他就是女主人的老公,他的个头和魏博厚相差无几,但是他的表情却让我有一种心理的抵触,感觉这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而且根本不喜欢读书的人,虽然我听说过这个人曾经也经销过图书,但是他给我的感觉却没有博厚仁兄的那种气质,都是商人,却有儒商和奸商之区别,而这位给我的感觉是后者。
其实我知道,久久地驻足在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寻我曾经的记忆,看到曾经看到过的那些旧书静静地竖立在书架的顶端,那些熟悉的书目,让我一次次地回想起曾经的岁月,当我从那些书的扉页上看到留有魏博厚的题字,留有他的藏书章的时候,感觉犹如见到了博厚仁兄。
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自己精心挑选了盖有魏博厚先生印章的书籍,一套四本的《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一套五本的《文学运动史料选》、一本一九八一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卡内蒂的代表作《迷惘》、一本不配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二)》。我知道这些书籍对我来说实用的意义不大,而它真正的意义这是朋友曾经拥有过的实物,见其书如见其人,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怀念方式。
结账买单的时候,女主人已经回来,我尽量低着头等着她给出的价格,说实话到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已经不再想让她认出我来,这种感觉很强烈。当我听到她报出的价格后,没加思索掏出钱来付给她135元,她给我找出一个塑料袋子,帮助我把书装好,自己快步走出书店。
回到家里把书拿了出来,摆放在自己的书桌前,静静地看着它们,书上的尘土已经落上了厚厚的一层,在《文学运动史料选》第四集的书后面,发现了被老鼠咬的痕迹。看到这尘灰,看到这被老鼠咬了的书籍,心里面有一种苍凉的感觉。知道这是遗物,当然也可以视为遗产,也可以说成遗留。不管怎么说它成为了曾经历史的记录。它的最初拥有者曾经幸福地享用过,它的继承者继续享用着它微薄的价值,对于一个不爱书的人仅此而已。
我们没有权力去评论别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至于爹死娘嫁人的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让我感觉到荒诞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亲情必然会淡漠,有些思念必然会消失,有些爱也不会刻骨铭心,能够让我们再次想起的曾经不过是在梦里的短暂出现。
我说不出来一些心里的感受,但是我知道,此时此刻在天有灵的博厚仁兄与我同样的感到一种苍凉……
“博厚书店”开设在小城老城区的妇幼保健院的附近,所谓的店面就是临街的房子改建而成,营业面积不到二十平米,感觉是一个套二的房子改造而成,进门看四周的墙面上摆满了书架,那些书架我一眼就能认出来,一部分是曾经摆放在魏博厚最初我认识他的那个青城路的平房里,另一些书架是在已经改造成楼宇的他妻子的家中。
店里面的主人,原魏博厚先生的妻子,与我正迎了一个正面,但是她似乎已经不认识我了,虽然有一个短暂的凝视过程,但她还是径直地走到室外,并大声地与屋里的人说:“我到银行去看一下咱们的账户上的存款,假如不够的话你先借我一点,过这两天我会还你。”随着话音脚步的声音逐渐远去。
她的变化不算很大,唯一的变化就是胖了一点,记得前两年她曾经到过我的单位,那时她给我的感觉是显得十分的瘦小,而现在看来有了一些发福,从她的言语中你能感觉到她现在的心情不错,语音里带着一种自信和得意。
我慢慢地在这间小屋里沿着四壁的书架,看着摆放在那里的书籍,新书摆放在书架的中间部分,一看就知道是一些从文化市场批发来的盗版图书,而在书架的顶端和最底层,你会发现摆放的书籍都是一些旧书,而这些书的外形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我知道这就是魏博厚先生的遗留,从内心里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它让我想起了从前。
二十年以前,魏博厚家里面就像现在这样四壁摆放着各类书籍,而且在床板上,写字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堆积的书籍,那时的他不仅买书,而且还收书,他成为了文革以后拥有图书最多的人之一,每次他领着我到他家去看书,都会非常自豪的坐在那里,叼着香烟,非常得意地看着我这个羡慕不已的人傻乎乎的表情。
我们最初的相识,自己是被他看成“猎物”而开始交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的诚信和认真的态度,他开始对我逐渐有了好感,我们从买卖关系向朋友的关系过渡,在随后很长时间里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他那昏暗的平房里,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时不时大家聚在一起,面对最简单的饭菜和最低廉的酒水感受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生活。
因为热爱书籍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性格中的一些东西十分的相像,又加深了相互之间交流的愿望,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我们情感上的距离,以至于在某一个时期,自己竟以他的房子为基地,时而在他那里过夜,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她的女朋友到来。
青城路他最初的房子是平房,是他父亲当兵时分配的房子,他父亲复员以后回到他的老家,魏博厚自己留在了这里,独自享用这两间平房,那时候他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大户”,没有父母的管教,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拥有这样多的书籍,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似乎都显得那样的充裕。
其实到后来自己才知道,平时里看到一直脸上洋溢着笑容的他,承受着我们无法感受的压力,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亲情的左右,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压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身上,特别是单位的效益每况愈下,他的经济情况也同单位的经济情况一样,妻子、孩子,养家糊口的重任全部要落在他的肩上。九十年代初读书的热潮早已退去,全民经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热捧,手里堆积的大量书籍也不像从前那样的好卖,积压在自己的家中,生活陷入了拮据之中。以至于后来听到他病逝的噩耗。
在我慢慢看的过程中,从屋里走出来一个男人,从他的目光里我能看出来,他就是女主人的老公,他的个头和魏博厚相差无几,但是他的表情却让我有一种心理的抵触,感觉这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而且根本不喜欢读书的人,虽然我听说过这个人曾经也经销过图书,但是他给我的感觉却没有博厚仁兄的那种气质,都是商人,却有儒商和奸商之区别,而这位给我的感觉是后者。
其实我知道,久久地驻足在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寻我曾经的记忆,看到曾经看到过的那些旧书静静地竖立在书架的顶端,那些熟悉的书目,让我一次次地回想起曾经的岁月,当我从那些书的扉页上看到留有魏博厚的题字,留有他的藏书章的时候,感觉犹如见到了博厚仁兄。
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自己精心挑选了盖有魏博厚先生印章的书籍,一套四本的《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一套五本的《文学运动史料选》、一本一九八一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卡内蒂的代表作《迷惘》、一本不配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二)》。我知道这些书籍对我来说实用的意义不大,而它真正的意义这是朋友曾经拥有过的实物,见其书如见其人,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怀念方式。
结账买单的时候,女主人已经回来,我尽量低着头等着她给出的价格,说实话到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已经不再想让她认出我来,这种感觉很强烈。当我听到她报出的价格后,没加思索掏出钱来付给她135元,她给我找出一个塑料袋子,帮助我把书装好,自己快步走出书店。
回到家里把书拿了出来,摆放在自己的书桌前,静静地看着它们,书上的尘土已经落上了厚厚的一层,在《文学运动史料选》第四集的书后面,发现了被老鼠咬的痕迹。看到这尘灰,看到这被老鼠咬了的书籍,心里面有一种苍凉的感觉。知道这是遗物,当然也可以视为遗产,也可以说成遗留。不管怎么说它成为了曾经历史的记录。它的最初拥有者曾经幸福地享用过,它的继承者继续享用着它微薄的价值,对于一个不爱书的人仅此而已。
我们没有权力去评论别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至于爹死娘嫁人的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让我感觉到荒诞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亲情必然会淡漠,有些思念必然会消失,有些爱也不会刻骨铭心,能够让我们再次想起的曾经不过是在梦里的短暂出现。
我说不出来一些心里的感受,但是我知道,此时此刻在天有灵的博厚仁兄与我同样的感到一种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