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忘却的记忆

(2009-05-12 06:05:23)
分类: 音评影论

难以忘却的记忆
——观国产故事片《二十四城记》有感


  《二十四城记》是导演贾樟柯的新作,继续保持着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风格,国内各大影院尚未公映,这部片子已经获《香港电影节闭幕电影》、《第61届嘎纳电影节正式竞赛片》、《挪威南方国际电影节赞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美国‘电影评论’杂志年度10大佳片》、《第3届亚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及最佳音乐奖提名》。倒还好,听说这部片子在国内上映时,票房收入保住了投资成本,知道这是贾樟柯导演在国际影坛上的名气所至,算是两全其美吧。
  小城影院上映这部片子时,没有做什么宣传,自己也一点不知道,在朋友博客上看到了他的观后感,才知道这部片子已经登陆小城,遗憾当我兴致正浓地准备去看时,各影院已经停止了放映,估计票房收入不是很好。当我在商场看到这部片子的光盘时,没加思索便买了回来,贾樟柯是我喜爱的导演之一,他导演的片子我绝对不会错过,在我心目中这是一个大家。
  当我看完了这部片子的时候,第一个给我的感触就是感人和震撼,这不单纯是写了一个企业的兴衰,而是写了建国六十年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一个大型企业的兴衰,通过企业里几代人的不同境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人的不同感受,他们的感受与历史的发展,与企业的兴衰,与不同时代共同拥有的那颗赤诚之心,来印证了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真实。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对与否,好与坏,导演没有去评价,媒体评说;导演通过几个人物的生活真实去塑造,他们是感人的,他们是无奈的。我想这部片子也算是对建国六十周年而奉献的一部片子。
  故事的背景是在祖国大后方的大西南成都,故事的发生场所是一个曾经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履历建功的大型企业,也同样是一个让所有人羡慕的自称是小世界的国有大型军工企业“成发集团”。
  这个影片的开始,我们便看到了成发集团大门口鱼贯而入的职工人流,不仅让我们想起在计划经济年代看到大型企业上下班时的情景,导演将这种场景带入到这个片子之中,这里面的寓意不言而喻。镜头紧接着切换到,排着队的员工队伍,正有秩序地到企业的大礼堂开会,在全体职工整齐嘹亮的歌声中,我们感到了这是一个管理有序的企业。企业领导在会上庄严宣布,为了让工厂重新焕发活力,将现有的企业厂址置换给某集团,将在郊区重新建造一个全新的工厂。现在的地方将建居民小区和现代化宾馆。
  片子就从这里开始,导演沿用了新闻采访时的手法,截取了与这个企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和当事人的陈述,将这个大型企业的兴衰,将这个企业员工的自豪和疑惑,将他们对自己一生中的选择都在反思,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的画卷,每当我听到不同对象在陈述自己的感受时,内心里总有一种酸楚。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那些有过同样经历人的命运,这是对历史发展的一次深刻反思。我想影片好就好在它的艺术性与历史责任感融汇在一起,我感受的震撼力可能就源于这些情节。
  第一个被采访的是最初从沈阳迁移至成都的保卫科科长,现在是已经退休的前企业党委副书记,他站在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破烂的厂房里,回忆当时从沈阳到这里来的事情,他回想起那时的工人,任劳任怨,国家重视的程度。采访的场面昏暗无光,只有书记的脸上透射出从场外射进来的光线,让观众感觉到他心情的沉重。
  第二个对象,是一位已经从这个企业下岗的老职工徐丽君,她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告诉记者,她跟着她妈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来到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初十四年没有回过老家沈阳,一直到在这里工作了十四年以后,才第一次跟着妈妈回沈阳探亲,她已经是十几岁了大姑娘了,看到妈妈与家里人见面时抱头痛哭的场面,自己真的被吓哭了,她不理解他们的那种心情。她告诉记者,当他们踏上返程的火车时,看到伤心欲绝的姥姥和姥爷,她突然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情,这也许就是生死离别的时刻,她理解地痛哭起来。这一代人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为了战时的需要,跟随着工厂迁移到这里,命运也就随着工厂的迁移而改变,这不是他们能选择的事情,在那个时期他们也决不会想得更多,国家利益和要求成为了他们的必需。
  她讲述的第二故事就是他们下岗时的那个情景,车间主任和书记给他们送行,在饭店里,他们其中的人一直不停地追问着主任和书记,“难道是我们工作不认真吗?”书记答道:“认真认真。”他们接着问:“难道是我们不热爱我们的岗位?”回答:“热爱热爱。”那些下岗的职工哭成了一团,他们一生献给了这个企业,一夜间这个企业便放弃了他们。我知道这是在预示着他们的无辜。
  接下来的几位才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人物,而前两个人我感觉是真人所演,而导演随后穿插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零后的人物先后出场,这几个人演得非常地投入,演的真实感人,他们娓娓的道来,便把整个故事带入另一个高潮,你会跟着不同人物的命运而动容和感慨。
  赫大丽(吕丽萍扮演)是这个企业的老职工,五十年代跟着丈夫一起来到这里,现在退休在家,导演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认为用了泼辣和坚强来表现。已经退休的她面对镜头只讲了一件令她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工厂搬家由于成渝铁路塌方,只好改为船运,当船走到四川奉节时,船停靠在奉节码头,他们有一个短暂的机会上岸走动一下,她爱人和她三岁的孩子,一起下船去买点东西,当她听到船上的鸣笛声时,她和他爱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他们急着四处寻找,但是同事们都帮助找了也没有找到,由于他们运输的是军用设备,所以全船的人都军事化管理,第二声船鸣笛以后,同事们将她和爱人一起拖上了船,影片打出字幕:“经当地政府多次寻找没有找到”。孩子丢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这与离开故土的感受不是一样吗?
  企业总经理办副主任宋卫东是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直率地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经有过抱负,也想上大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但是他的家人都是这个企业的员工,那时候军工企业令人垂涎三尺,他父亲让他不要去上学,说上了学再回不到这样好的单位了,没办法听从他父亲的,高中毕业顶替他父亲留在了这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厂里面的一些事情,最红火时候的景象,他谈恋爱时的情景,以及他年轻时喜欢打架的一些情节,看到这里感觉十分的亲切,我年轻时也有那种自豪和难忘的情结。
  顾敏华的小名叫小花(陈冲扮演)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上海航校毕业后分配到这里的,来这里的目的非常简单,不想在拥挤不堪的家里面与姐姐们争地盘,七十年代正赶上回乡知识青年回城,她的哥哥和姐姐相继回到上海,大家是在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刚刚毕业的她选择了离开,为姐姐和哥哥让出了地方。这个青春靓丽的姑娘一来到工厂就成为了大家追宠的对象,用她自己的话说:“厂里人给我起了一个外号‘标准件’。”那就是厂花的意思。她直白的告诉记者,来到厂里军工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为了生存他们开始转为民用产品,厂里看到她有长相,又有文化,就把她派到上海去经销厂里面的产品,自己喝了一肚子酒,企业也没见到有起色,最后她停薪留职,自己干了起来,到头来大环境不好只能回到企业里,在这里度过余生了。谈到她的婚姻时,她坦诚讲道,在她身边不凡追求者,但总是阴差阳错,性格使然拖到今日依然独身。
  苏娜娜是一个八零后出生的年轻人,时尚、新潮,风风火火地做着自己的生意,敢爱,也敢恨,完全是一个当代社会年轻人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最初的日子里她曾对自己身为那个企业职工的子女而不屑一顾,父母为她设定的未来,在她反叛的性格中给否定,她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反父母的那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我行我素。但是最终她还是在父母勤劳诚实和善良的行为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她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回到了父母身边。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爸爸曾经是一个分厂的厂长,在位的时候风光得很,退下来以后躲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整天抽烟解闷,而她母亲下岗以后,自己又重新找了一个工作,有一天她因没带钥匙,她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进了车间看到全都是戴着口罩,低头干活的人,她不得不一个人一个人的去辨认,当她走到车间的墙角处时,发现了自己的母亲,她正在吃力地搬动着铁块,往框子里扔。看到汗流浃背的母亲的那一个刹那,她让这场景给震撼了,她突然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哭着跑出了车间,当天晚上她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片子到这时已经进入尾声,娜娜站在即将成为废墟的学校旧址的高楼上,放眼望去这个一天天在长大的城市,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发展起来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这是新生代的感慨,这是我们所有见证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的感慨。这是难以忘却的记忆。银幕打出字幕“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骄傲一生”,帷幕缓缓拉下。
  贾樟柯导演的这部片子,感觉真的是我看到过他导演过的片子中最好的一部,不仅仅是表现在艺术性,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导演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拍摄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节紧扣主题,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我想他会触动很多人去思索,感觉他有了更耐人寻味的内涵在其中,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觉,这是自己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出去走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