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飘逸
(2009-05-19 05:32:03)分类: 杂谈闲侃 |
我不知道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理想飘逸不如说理想的改变,这样似乎感觉更真实和直接一些,我们时常感觉到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在特定的时候像一片云一样的随风飘移,时而有一种荒谬的感觉,自己用文字这样的表述出来,选择了飘逸,或许不准确,或许是自己性格中的那些原因,激烈的和直白的语言都不是自己的风格,就像很多人说到的那样:“他是一个温和的人,不愿意把人看得很坏的人。”飘逸显得轻柔和可以理解。
这也许是自己的阅读与这种话题有关,清晨起来在博客的友情链接上,我看到了朋友写的那篇洋洋万言的作品,追忆自己在若干年前遇到过的一件事情,他让那个不曾知道内情的现实给惊住了,随后他翻阅了大量的报道,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暴露出来人性中那些最龌龊的地方。
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代,发生这种事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足为奇,历史发展中从来就不缺乏那些“线人”,不管他们是怎样一种想法,为了自己能够“正常”地活着,可能就是他们第一需要,在满足这种需要的大前提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可能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认为的那种卑劣,那只是我们的伦理价值标准的取舍。求生的欲望不受道德价值的局限,我们成语的构成上就能理解这些,穷凶极恶这个成语就足以说明这些。
其实现在这种告密者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每一个行当中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这种事件是一种最卑劣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或做法。感觉就是行当不同,需要负责的角度不同。
我们能理解那些被出卖了的人的心寒,特别当他们知道出卖他的人竟是一直围在自己身边人的时候,特别是那些一贯认为是自己最好的知己的时候,也许他们会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也许他们知道所有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自己的一种自负。中国历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人心不古的说法,俗谚:人心隔肚皮,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你无法正确地去把握。即使人性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它通过我们的行为举止而显露出一部分,但是更多的内心想法我们是不知道的,这就构成了一切存在的可能,这里存在高尚,也自然有卑劣,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
在自己的身边这种理想飘逸的人,亲眼看到过,问我有没有气?没有那是假的,但是想过去又理解了他们的选择,你不是他们的上帝,为什么让他们必须依照你的思维模式去生活,你感觉到舒服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痛苦,自然他们有选择适合自己幸福感觉得那种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生活在现实的人更多的表现方式就是实际,具有忠贞不渝理想的人,永远是极个别人,随大流,讲实际是大多数,观念的改变不由他自己说了算,在本性中就有这样飘忽不定的特质,他们的观念和信仰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的,而这种观念又是我们最现实的一种生活方式,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他的取舍和信仰。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改变我们无可厚非,那是一个人做事的大原则,你看不惯自然也就敬而远之。
今晨翻看徐晓所写的那本《半生为人》的第二篇,是她十年以后写怀念她丈夫的文章,在其中我也看到了类似问题的思考,徐晓更理智地分析了自己曾经想到和做的事情,也冷静地分析了人的观念的一种转变,改变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她的内心里即使她对自己的爱人是如此的爱恋,但是在现实面前,在最窘迫的日子里,内心里的那种想法与自己的最初有了距离,作了一些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在我来看那就是理想和信念的飘逸,她对自己曾经的信念产生了疑问,她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改变说出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就像一位博友在写卢梭的事情一样,最终的忏悔发自于内心深处,无论是大家的窥视心理也好,还是处于一种豁达的胸怀也好,大家知道,最终大家可以理解他,赦免他。
我不是在为自己开脱,我们应该原谅为生而改变的人。
这也许是自己的阅读与这种话题有关,清晨起来在博客的友情链接上,我看到了朋友写的那篇洋洋万言的作品,追忆自己在若干年前遇到过的一件事情,他让那个不曾知道内情的现实给惊住了,随后他翻阅了大量的报道,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暴露出来人性中那些最龌龊的地方。
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代,发生这种事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足为奇,历史发展中从来就不缺乏那些“线人”,不管他们是怎样一种想法,为了自己能够“正常”地活着,可能就是他们第一需要,在满足这种需要的大前提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可能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认为的那种卑劣,那只是我们的伦理价值标准的取舍。求生的欲望不受道德价值的局限,我们成语的构成上就能理解这些,穷凶极恶这个成语就足以说明这些。
其实现在这种告密者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每一个行当中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这种事件是一种最卑劣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或做法。感觉就是行当不同,需要负责的角度不同。
我们能理解那些被出卖了的人的心寒,特别当他们知道出卖他的人竟是一直围在自己身边人的时候,特别是那些一贯认为是自己最好的知己的时候,也许他们会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也许他们知道所有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自己的一种自负。中国历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人心不古的说法,俗谚:人心隔肚皮,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你无法正确地去把握。即使人性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它通过我们的行为举止而显露出一部分,但是更多的内心想法我们是不知道的,这就构成了一切存在的可能,这里存在高尚,也自然有卑劣,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
在自己的身边这种理想飘逸的人,亲眼看到过,问我有没有气?没有那是假的,但是想过去又理解了他们的选择,你不是他们的上帝,为什么让他们必须依照你的思维模式去生活,你感觉到舒服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痛苦,自然他们有选择适合自己幸福感觉得那种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生活在现实的人更多的表现方式就是实际,具有忠贞不渝理想的人,永远是极个别人,随大流,讲实际是大多数,观念的改变不由他自己说了算,在本性中就有这样飘忽不定的特质,他们的观念和信仰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的,而这种观念又是我们最现实的一种生活方式,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他的取舍和信仰。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改变我们无可厚非,那是一个人做事的大原则,你看不惯自然也就敬而远之。
今晨翻看徐晓所写的那本《半生为人》的第二篇,是她十年以后写怀念她丈夫的文章,在其中我也看到了类似问题的思考,徐晓更理智地分析了自己曾经想到和做的事情,也冷静地分析了人的观念的一种转变,改变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她的内心里即使她对自己的爱人是如此的爱恋,但是在现实面前,在最窘迫的日子里,内心里的那种想法与自己的最初有了距离,作了一些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在我来看那就是理想和信念的飘逸,她对自己曾经的信念产生了疑问,她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改变说出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就像一位博友在写卢梭的事情一样,最终的忏悔发自于内心深处,无论是大家的窥视心理也好,还是处于一种豁达的胸怀也好,大家知道,最终大家可以理解他,赦免他。
我不是在为自己开脱,我们应该原谅为生而改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