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欲望
(2009-04-10 05:32:31)分类: 音评影论 |
疯狂的欲望
——观国产故事片《疯狂赛车》有感
作为在小城土生土长的黄勃,现在成了影视圈里的红人,从他演了喜剧《疯狂的石头》以后,几乎是一夜成名,现在感觉已经进入影视圈的深层,也成为了影视圈的重量级的人物。
可是自己并不这样去看,我认为黄勃的演技还仅限于搞笑,还没有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有所感悟,感觉这是一个发展中演员急需知道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掌声和捧臭脚得太多,让他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误以为这种“无厘头”式的表演方法就是捷径,操着一口小城土语就是幽默,那才是一个演员的悲哀,这种表现方法不是幽默而是一种低俗。
也许自己没有资格去对当红的演员说三道四,但是我在看了现代喜剧电影以后,总觉得用这种表现方法来达到这种喜剧效果是画蛇添足。真倒希望他们能细致地看一下,国外的喜剧演员的表演方式,并不是说国外的演员一定就比国内演员演得好,但是我在看了卓别林的喜剧片子,看了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劳拉与哈代的喜剧片子,我认为我们年轻演员对喜剧理解的深度与他们之间有差距。
荒诞不经还有喜剧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将这些类似笑料的荒诞不经的题材,如何贴切的运用在影片的情节中,以此达到喜剧的效果,这是一个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同样也是对喜剧认识上的探索和表现手法问题,决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
“有一些精神状态,只要我们感觉到,就会受到感动。喜怒哀乐可以激起我们的同感,情欲和恶习可以引起旁观者的震悸、恐怖或者怜悯。总之,情绪可以通过公明传给别人。所有这一切都和生命的本质有关。所有这一切都是严肃的,有时候甚至是悲剧性的。只有在别人不再感动我们的时候,喜剧才能开始。喜剧是随着我们不妨称为对社会生活的僵化(不适应)而开始的,机械地独自行动而不注意和别人接触的人物是滑稽的。这时候我们为了纠正他的心不在焉,为使他从迷梦中觉醒过来而笑他。”这是柏格森在他的《笑》一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想这是对喜剧的一个理论上的解说。
现在的喜剧已经摆脱出传统的模式,找出现代人情趣的口味,无论是低俗还是高雅,跟着市场走,跟着大众口味走,视‘媚俗”为高雅,目的只有一个上座率,当然这也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毕竟拍片子要讲求投入与产出,卖出更多的拷贝,皆大欢喜。
讲实话自己也是一个喜剧的爱好者,在自己收藏的影像资料袋中,国产喜剧片,以及国外喜剧片几乎是能够收到的全都收了。自己觉得看悲剧心里落了一个郁闷和沉重,而看喜剧在哈哈一笑的效果下,心情也随着开心的笑而感觉轻松自如,这就是喜欢戏剧的原因之一,另外导演在制造喜剧效果上,有着不同的手段,这些手段自然也显示出导演的功力。
《疯狂赛车》这部片子自己知道在国内上映以后,深受年轻人的欢迎,一贯以看精品电影的孩子,放假回来以后,和他们同学一起到影院看了这部片子,回来以后建议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到影剧院去看一下,说:“演得十分搞笑,情节也特别有意思。”我没有跟着孩子忽悠的去做,心里还是想买回来影像资料再看。
陪孩子到商场买东西,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片子的光盘已经上市,没加思索买了一盘回来,孩子到晚上组织全家人一起观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完了这部被孩子始终看好的片子。自己的感觉确实是一般,故事情节与现实不符不说,感觉导演力图表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并非是一种幽默,而是刻意的恶搞。
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去评论一部被年轻人看好的影片会引起他们的愤怒,孩子在看到我一言不发的时候,她那失望的目光,已经知道孩子感觉家长已经跟不上潮流,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存在着不是一般的差距。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也许是接受现在事务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审美观念的落伍,我在整个片子的放映中,我笑不出来。我在写这篇感受的时候,自己又快速搜索了一遍,感觉没有发生变化。
虽然导演让黄勃以一个正面和无辜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中的阴差阳错让他吃尽了苦头,出尽了洋相,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不知道黄勃如何去想?表演一旦过了,肯定适得其反。相比而言,我倒是更喜欢他在《疯狂石头》上面的表演,那种“过”是合乎情节而被逼出来的,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所以大家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