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看大师之作
--读高尔泰作品有感之一
说自己孤陋寡闻一点不为过,假如不是高瘦人大哥鼎力推荐那套《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丛书散文卷2》我可能对高尔泰这样著名的作家一点也不知晓,其实自己不知道的当代著名作家多了去了。但是对于一个在当代中国有如此之大影响的作家,自己竟然浑然不知,可见自己的无知和缺憾。
按说高尔泰应该是“本家”,同属高姓,又是一位在国内外非常有名的作家和画家,自己竟一点也不了解,这次看到他散文作品六篇,可以用震撼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文字的凝练,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文字后面的寓意以及作者对中国近代史中曾经发生过的那段历史的深刻思索,留给了我深刻的记忆。看完他的作品我想起来了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那篇《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的情景,我又想起来小城著名作家的那部《1957》中的描写的那个年代。相比之下前者的笔触感觉更有穿透力,那个时代的特点在他笔下的人物中得以彰显,像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让读者过目不能忘怀。
本书摘选了高尔泰散文六篇,他们分别是《唐素琴》、《沙枣》、《安兆俊》、《蓝皮袄》、《军人之死》、《荒山夕照》题材主要都是些作者在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以后,被发配到大西北沙漠劳改农场时发生的故事,以劳改农场为主线,以其中的人物为重点进行描写,作者老辣的笔触将每一个人描述的鲜活起来,写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中的真实。
《唐素琴》写了他们大学班里面的班长,一个非常革命和政治性强的同学,作为一贯以自己性格生活的他,被认为是一个后进同学,唐素琴成为了帮助他的结帮对子,从那时起无论是学习上和生活上,都会给与作者真诚的帮助,我相信在这种帮助下,一对年轻人的内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种“朴素”的情感正悄然无声地在心头发出芽来。
然而命运在捉弄作者的同时,唐素琴也未幸免,作者的命运与唐素琴的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打成右派又平反,再次因历史问题继续改造,也正是这种命运的原因,唐素琴对作者有了一种在作者看来是最纯真的情感,虽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只是在通信往来中有所表述,但是他们之间由于岁月无情的留痕,从内心感受上发生了变化,就像用作者自己的笔触去描述的那样一幕:
“一九六二年左右,有一个短暂的宽松时期,她和我都被解除了劳动教养。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她在海滨农场就业。翌年春节,我回江南探亲,要在南京转车,相约那时,到白露洲她家中看她。……黄昏时分,在幽暗的深巷里走着,许多往事来到心头。一个目光清澈明净,活泼美丽的女孩子的形象,伴随着苏州河边树林深处的哥特式建筑,充满油彩气味的画室,水气弥漫的洗衣房,敞亮安静的图书馆,晴朗的阳光里在体育场上空自由舒卷的五彩旗……交织成一片青春、希望、光和色的世界。(这是作者想起了大学时期美好的场景和对唐素琴的那种内心感觉)……开门的正是唐素琴,我几乎是认不出她了。憔悴佝偻,显得矮了许多。皮肤干皱,松弛地下垂,头发焦黄稀疏,眼眶红肿和糜烂了。睫毛有的粘在一起,有的翻上去贴在肉上,以至两眼轮廓模糊。照面的一霎时,她呆滞的目光里并没有流露出喜欢,只是毫无表情地把我让进屋里。说,路上吃苦了吧?露出一个灰暗无光、略带绿色的铜质假牙,很大。”
最终她们没走到一起,即使这不曾是唐素琴期望的结果,但是这种变化和距离,这种期望和改变的残酷现实,美好回忆和崇敬最终破灭了,让他们成为了朋友。
也许我们从这不长的文字里便可以感受到作者乃至唐素琴本人所经历过的苦难,这种外形上的改变也正印证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然而作者在本篇中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劳动改造时经受过的苦难,他把人物放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最后他们彻底得到平反,作者带着家人再一次来到了位于成都的家中去看望,已经成为了政协委员的唐素琴,感觉是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精神状态,作者把握住了一个情节,那就是唐素琴与她的孩子之间的观念上的冲突。历史的悲剧正是因为这些观念不同的争议而开始,当我们真正看清历史的真实以后,我们发现我们的观点又与历史上的今天年轻人的观点相悖。这种历史的巧合是人类命运中的悲剧,还是历史的必然,作者没有告诉读者,留给读者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