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看大师之作
--读高尔泰作品有感之二
“大多数人对如何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这种认识的人会被认为是才智不全或愚笨的;但是对可知事物有深邃知识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由于他们的存在与上帝视野之内的永久幸福胜过一般的自然状态,特别是因为这种状态由于原罪的败坏作用而被剥夺了恩典,因此,那些得救的人只是少数。在这方面,上帝的恩惠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只选择某些人,让其得救;而许多遵循自然的一般进程和趋势的人则得不到拯救。”这是阿奎纳在他的《神学大全》里面说过的一段话,在我看来高尔泰就属于得到上帝恩惠的人,他已经从现实生活的苦难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苦难在他的笔下就是性格决定的这一切。
在《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丛书散文卷2》中选录高尔泰的散文第二篇是《沙枣》,作者讲述了他在劳改农场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这篇作品是选载的这几篇里最短的一篇,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到了作者的文字功力,将一个不大的事件写的是那样的鲜活,把那个时代的劳改生活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感觉不是在控诉,但真是比控诉更有震撼力。
作品写了劳改农场的劳改人员让人感觉最难受的是吃不饱饭,强体力劳动和不相符的粮食供应,造成了每个人对粮食的饥饿感,作者写了早饭之后带着午饭到劳动现场,每一个人都不会等到中午就将中午饭给吃掉了,用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描述,我们便可以知道在当时这些“劳改犯人”生活的状况。
作者在劳动中发现了生长在沙漠里的沙枣树,在收工的时候他特意地“掉队”,为了采集沙枣,来充实自己饥肠辘辘的胃口,然而他由于过多地食用了这个带有毒性的野生食物,在归队的路上昏厥了过去,为此他擅自离队的事情暴露,从中队到小队都受牵连,同宿舍的人一起翻了他的口袋,把它采摘的沙枣全都翻了出来,并趁机食用了起来,中队长看到以后,严加斥责,命令立刻将所剩沙枣全部上缴,最后收缴了不足一小把的沙枣,放到了小队长的帽子里,准备第二天上交,作者最后的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第二天醒来,帽子空了。”我们无须去猜想剩下的沙枣到哪里去了,小队长也是血肉之躯,他同样也饥肠辘辘,吃掉剩下的沙枣是在情理之中,我想这也是作者高人之处,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
这倒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认识过的一个朋友,他到现在依然混在社会中,虽然说不上他是一个小混混,因为他的年纪已经与我相仿,他在社会闲杂人员中有一点影响,也就是靠这点影响维持着他的生计,感觉他生活得比我还要充实。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因“多动症”等问题,进大牢若干年。在他获得自由后的不长时间里,他曾经非常认真地向我描述过大牢里面的真实生活,同样是每一个囚犯都存在吃不饱的问题,那种饥饿感觉的描述就像作者笔下描述的一样。
中国人对那些“没事找事”的人都喜欢用“吃饱了撑得”来说这些人,这不是一句玩笑的话,这成为了制裁这些人的一种办法,你不是有精力和非分之想吗?我就会用同样的办法来治你,饥饿疗法就是其中之一,让你深刻感受吃不饱饭的滋味,让你从中找到一种悔不当初的感觉。
但是这种做法也只能对那违法乱纪的刑事犯人有着一定的作用,对于有着自己理想抱负的人,特别是那些钢筋铁骨的人,这些不起作用。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从现在来看都是精英级的人物,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虽然表现出了那种本能对饥饿的感觉和反映,但是他们骨子里面却始终有着一颗不变的心,就是对自己事业的那种执著,那种人格的不能屈辱,我们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他们,他们更多的人像沙枣那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好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