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有的时候人的想法特别有意思,它不受你的大脑支配,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了出来,其实表达的这些事,你在“清醒”时,是绝技不可能去写的,你知道对这些东西,自己没有任何的发言权,一旦写了出来,会给自己招惹很多麻烦,即使现在是一个“民主”时期。
自己很清楚这些问题,记得在这之前,自己曾经为这些问题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人,自己那时感觉自己是在那里坚持“正义”,到现在来看,坚持也是一种偏颇,当我们没有找到“终极真理”的时候,所有的坚持都是盲目的,因为那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感觉到了它的伸缩性,伸缩使丈量尺度发生变化,而停留在什么尺度,又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就如同每一个人的视角点在不同位置上一样。
想到这里便引伸出一个对与错的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直以来自己感觉善于保持“中庸”的自己,在这个问题面前,不能自圆其说,只能差强的认为,符合内心需要的就是对的,感觉不舒服的就是错的。知道这种解释很荒诞,但是也只能简单到这种程度。更多的人会问你:“你的原则性到哪里去了?”我无言回答,自己内心知道,所有的解释都是在那里诡辩,都是为自己的感觉找到一个来龙去脉,其实这不必,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允许即可。
这几天看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单他的名声就足以让一般的读者敬畏三分,毕竟这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他在这个小城里,已经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了,自然他的作品的热销已经不在话下,当然他的功力也是被现代文学大家们认可。小城里的作家对他这部作品的书评,充满了赞誉之词,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激起我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致。
很遗憾,当时想得非常好,一定要认真地看,仔细的记录下每一个故事情节,从中去发现和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但是,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种假想,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像自己看其他书籍一样的那样“诱人”,纯属自己给自己制造情节。自己耐着性子看了不到二十页书,实在不能继续下去,干脆从后面去翻,看他的尾声。
那些读者写的书评,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对老师的尊重,献给老师的“美言”,毕竟人的内心需要这些,无论你是平民还是“人物”,谁也脱不了俗,都喜欢迎合自己的虚荣心。不过我还是感觉到作者的老辣和深邃的思想性。
看似一个写当今社会的一个事情,但我们从事件的发生和人物背景的素材上去看,这是作者刻意编织出来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带有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无论是台商某先生,还是旁观者,以及在作品中的教育局局长、村支部书记等等都是这个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写的看似是现在发生的故事。但通过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历史的重复,社会没有因历史变化而改变,就像人一样,着装变了,但内心的想法和本质没有变,作者起的这部书的名字,就可以说明这些。
我挺喜欢文人的这种表达方法,在文雅中有着一种文人的气质,用自己特有的文字功力,揭露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发现我们人类本性中的一种“顽疾”,也许作者经历了太多,随着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变化,内心中的那种“苍凉”和悲哀,让作者不能平静,用这种象征和寓意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
我知道作者也是一个官员,作为他也只能这样去写,毕竟在他的内心里明白一个事情,现实社会对于他来讲,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既然这样自己的笔锋就不能过于的尖刻,毕竟受制于人,毕竟自己是党派中的一员,对于一个有文化的人,总不能干“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
自己在写对他的感受的同时,也在想,自己也是既得利益受益者,也是看到了一些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但与他的差别就在于,他用一种方式表达了出来,而自己却无动于衷,这种差别也注定了,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自己则是碌碌无为平庸之人,这就是差距,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就更知道他的真实含义了,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的必然。
自己很清楚这些问题,记得在这之前,自己曾经为这些问题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人,自己那时感觉自己是在那里坚持“正义”,到现在来看,坚持也是一种偏颇,当我们没有找到“终极真理”的时候,所有的坚持都是盲目的,因为那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感觉到了它的伸缩性,伸缩使丈量尺度发生变化,而停留在什么尺度,又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就如同每一个人的视角点在不同位置上一样。
想到这里便引伸出一个对与错的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直以来自己感觉善于保持“中庸”的自己,在这个问题面前,不能自圆其说,只能差强的认为,符合内心需要的就是对的,感觉不舒服的就是错的。知道这种解释很荒诞,但是也只能简单到这种程度。更多的人会问你:“你的原则性到哪里去了?”我无言回答,自己内心知道,所有的解释都是在那里诡辩,都是为自己的感觉找到一个来龙去脉,其实这不必,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允许即可。
这几天看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单他的名声就足以让一般的读者敬畏三分,毕竟这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他在这个小城里,已经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了,自然他的作品的热销已经不在话下,当然他的功力也是被现代文学大家们认可。小城里的作家对他这部作品的书评,充满了赞誉之词,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激起我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致。
很遗憾,当时想得非常好,一定要认真地看,仔细的记录下每一个故事情节,从中去发现和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但是,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种假想,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像自己看其他书籍一样的那样“诱人”,纯属自己给自己制造情节。自己耐着性子看了不到二十页书,实在不能继续下去,干脆从后面去翻,看他的尾声。
那些读者写的书评,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对老师的尊重,献给老师的“美言”,毕竟人的内心需要这些,无论你是平民还是“人物”,谁也脱不了俗,都喜欢迎合自己的虚荣心。不过我还是感觉到作者的老辣和深邃的思想性。
看似一个写当今社会的一个事情,但我们从事件的发生和人物背景的素材上去看,这是作者刻意编织出来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带有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无论是台商某先生,还是旁观者,以及在作品中的教育局局长、村支部书记等等都是这个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写的看似是现在发生的故事。但通过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历史的重复,社会没有因历史变化而改变,就像人一样,着装变了,但内心的想法和本质没有变,作者起的这部书的名字,就可以说明这些。
我挺喜欢文人的这种表达方法,在文雅中有着一种文人的气质,用自己特有的文字功力,揭露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发现我们人类本性中的一种“顽疾”,也许作者经历了太多,随着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变化,内心中的那种“苍凉”和悲哀,让作者不能平静,用这种象征和寓意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
我知道作者也是一个官员,作为他也只能这样去写,毕竟在他的内心里明白一个事情,现实社会对于他来讲,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既然这样自己的笔锋就不能过于的尖刻,毕竟受制于人,毕竟自己是党派中的一员,对于一个有文化的人,总不能干“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
自己在写对他的感受的同时,也在想,自己也是既得利益受益者,也是看到了一些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但与他的差别就在于,他用一种方式表达了出来,而自己却无动于衷,这种差别也注定了,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自己则是碌碌无为平庸之人,这就是差距,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就更知道他的真实含义了,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的必然。
前一篇:沿着青岛特有的标记和符号畅游
后一篇:率真和简洁的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