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率真和简洁的糅合
──读王海波《文学、摄影是我人生后脚》有感
在王海波的博客上,看到了小城一些作家对他的那本尚未出版的摄影集写的评论文章,当然自己也应朋友之约信笔涂鸦了一些文字,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写了出来,但是自己知道这些文字,很难把握海波文字和照片中要表达内心的东西,我也只能揣摩他内心的翻江倒海。
在这之后,关注海波博客也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工余时间,几乎每天都会到他的博客里寻访一番,找到一点激发自己灵感的东西,他前几天在博客中贴出的那篇《文学、摄影是我人生后脚》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还没写完,但是纵观他回忆自己儿时的故事,就足以让人感动。
说真的,看完了它分为六个部分来写的《文学、摄影是我人生后脚》,让我第一个想起了高尔基笔下的《我的童年》,想起了高玉宝笔下的《半夜鸡叫》,当然这些画面未必就适应那个时代,但人物的命运在我看来别无二致。
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回到了那个年代,幼年时在作者的心目中刻有如此的印记,也足以说明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那个迫于生计而劳作的年代,大人们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了很多本应释放的情感,将这些情感全部投入了维持生计的劳作之上。
作者写出了自己幼年的孤独,也写出了少年时期的一些苦恼,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将自己的记忆中的东西,做了真实的道白。给读者一种质朴和亲切地感觉。每一个情节由于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所以讲出来以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动听。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懵懂中走出,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将这些清晰地娓娓道来,在这一方面作者做到了。记得我曾经向一位朋友谈自己的这种观点,也希望他把自己幼年时期的事情写出来,朋友直白的告诉我:“我做不到,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这样有胆识地将自己幼年的事情真实地讲出来也需要一定的气魄。
我们不难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虽然写了自己幼年时期家庭的清贫,写了自己不被重视的现实,但是我们总能从最后的文字表述中,看到他内心的善良。父亲的严厉,在那个时代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受皮肉之苦”,但是这种“刑罚”到现在来看也是一种父爱,作者写道:“有时见到哥哥、姐姐们扯嗓唤我,我还故意地躲藏不出。唯独见到打我凶残的父亲,拖晃着光膀的身子,在月下空旷的大院里东寻西唤地乱走,看到光膀的身子,在暗夜月光的披挂下父亲已不再壮硕的身板,我的心才淌泪的软缓下来。感受到父亲还爱我,疼我,并为此使一度流干的眼泪,再次在我这张脏花了的倔脸上流了下来。为得到疼爱而“喔喔”地抽动着肩膀。使寻声而来的父亲,从邻家的柴垛上看到他的儿子。而那时的我,皮肤感觉到父亲打我凶狠的手,变为抚摸地碰到我抽动的肩膀时,便更加任声泪纵下地大哭起来。
父亲不是那种善于流露感情的人——这点在我也即将进入老年时,才有所改变——他见我哭得这般伤心,父亲也没有抱起我,只是声音缓软地依旧“轰”我叫我回家。
我拖拖地随父亲走着,一进入家门,那全家使用的小方桌依旧地摆在房的中心,饭菜都用碗相互扣放在上面。母亲一条腿盘坐着,一条腿耷拉在床沿下;坐在对面她和父亲睡觉地大床上看着我。身后的哥哥已憨然大睡。三个姐姐听到父亲带我回来的声音,便一齐从自家打制的吊铺上撑头看我。母亲道:“噢……别人还请不动你了。”
我擦着眼睛没吱声。
“你瞧瞧他这脸,”母亲指点我,公示我的模样。然后被我这般小小的死倔和满脸的泪灰给逗笑了。母亲身子都在颤笑地叫姐姐们看看。然后厉声道我:“还不快洗洗。”
全家都笑起来。我拖拖地走到脸盆前。大姐还开玩笑地叫我先别洗掉,仰仰头——好让她们观赏观赏。大概是小孩子哭得快,消忘得也快,也没有了先前忌恨地想攀车远走的想法。感觉家庭还和暖地,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
作者写得真切感人,像是在看一场电影,场景、情节、故事都在其中表现。那就是儿时真实的想法,作品也因为率真而生动感人,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的笔触放在了那个时期的特定环境中,这与作者现在将镜头放在了小城的老房子,在我看来也是作者对那段儿时幸福和痛苦感觉的回忆。就像作者说得那样:“那时再穷有父母在身边,那就是一个家,现在他们都没有了,家的感觉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曾有过的幸福生活的回首。在作者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那种浓浓的情感和眷恋。
虽然作者并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但是我看到了他对文字驾轻就熟的功力,情节在他的文字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简洁,内容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率真,遗憾的是当我们期盼下文时,作者却放笔在此,至于是不是吊读者的胃口,不得而知。作为他的读者,希望将这部耐人寻味的文章写下去,作者不是说了嘛:“文学、摄影是我人生后脚。”
我们期盼着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