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从国外回来的一位朋友,席间的谈话中,已经明显感觉到这位侨居他乡的同胞,在很多问题的观念上已经与在座的各位有着不同。当然在座的也没有刻意的去和他理论,这一点倒显得兄弟们的宽容,毕竟已经身在他乡,受外面观念的影响在所难免,其实也是正常的现象,不是说了吗?入乡随俗。
其实相佐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海外的那位先生坚持说现在的国人在对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走进了误区,一定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是人才,结果倾其全力供养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的那个时刻,也就成为了待业青年,既造成了国家压力,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倒不如学点实际有用的本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技之长。那位先生最后几乎是尖刻地说:国人的内心想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是虚荣所致。
而另外一些朋友则认为,经过高等学府熏陶,即使没有用武之地,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大有裨益,也是中国未来一代的必然要求,自学成才那才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一个人进入了社会,很快就被社会风气所熏染,并沉郁这种“污泥浊水”之中,继续学习才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成人教育也不过是教育为附,盈利挣钱为主。
自己坐在那里听着他们不同的观点,似乎每个人讲得都有一点道理,前者为实用主义,后者为学院派的想法,都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感觉都没有进入实质,我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共识,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没有人提出一个很好的改革办法,大家依然延用着,依然将重心放在大学的认识上,能上大学就是有文化的一种表现。
即使有的人提出,大学不是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说有文化,但没有爱心,性格缺陷,能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吗?而我们讲的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从这个观点上看,他们谈的东西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涉及。
其实自己也是在那里胡思乱想,他们的分歧表现在实用和不实用上,没有想到开创性文化的特点中,开创性是一个非常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进步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动力。所谓的学以致用可能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
那位海外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主要感觉是对现在国内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步入了误区,在个人的观点,不要硬逼着孩子去学习,这样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他内心里不想这样,大人硬逼着他这样,想一下能学好吗?这样讲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中国的现状和对教育的认识就是如此,那张可以证明、又不证明的文凭,在许许多多的人眼里,那就是文化的所在。
我在想朋友们的观念和认识上的交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国度不一样,教育和观念也不一样,国土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接受的地缘文化和社会风俗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个尚待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足以构成不同的观点的存在,至于能否弥合这种不同的观念,我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海外回来的那位朋友给人的感觉变的率真起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随和,敢讲话,这是以前不曾有的,正因为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已经在观念上接近那片国土,他的这种表现也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在座的“国粹”派,则一直沿袭着中国文化传统赋予他的特定思维模式,坚守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经进入了他们的骨髓,无论家境再窘迫,也要从自己身上榨出血汗钱,供养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至于毕业以后的事情,过早地考虑,那才是自寻烦恼,不是说了吗:“儿女自有儿女福,管它今朝和明朝”。
其实相佐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海外的那位先生坚持说现在的国人在对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走进了误区,一定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是人才,结果倾其全力供养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的那个时刻,也就成为了待业青年,既造成了国家压力,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倒不如学点实际有用的本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技之长。那位先生最后几乎是尖刻地说:国人的内心想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是虚荣所致。
而另外一些朋友则认为,经过高等学府熏陶,即使没有用武之地,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大有裨益,也是中国未来一代的必然要求,自学成才那才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一个人进入了社会,很快就被社会风气所熏染,并沉郁这种“污泥浊水”之中,继续学习才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成人教育也不过是教育为附,盈利挣钱为主。
自己坐在那里听着他们不同的观点,似乎每个人讲得都有一点道理,前者为实用主义,后者为学院派的想法,都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感觉都没有进入实质,我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共识,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没有人提出一个很好的改革办法,大家依然延用着,依然将重心放在大学的认识上,能上大学就是有文化的一种表现。
即使有的人提出,大学不是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说有文化,但没有爱心,性格缺陷,能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吗?而我们讲的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从这个观点上看,他们谈的东西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涉及。
其实自己也是在那里胡思乱想,他们的分歧表现在实用和不实用上,没有想到开创性文化的特点中,开创性是一个非常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进步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动力。所谓的学以致用可能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
那位海外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主要感觉是对现在国内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步入了误区,在个人的观点,不要硬逼着孩子去学习,这样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他内心里不想这样,大人硬逼着他这样,想一下能学好吗?这样讲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中国的现状和对教育的认识就是如此,那张可以证明、又不证明的文凭,在许许多多的人眼里,那就是文化的所在。
我在想朋友们的观念和认识上的交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国度不一样,教育和观念也不一样,国土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接受的地缘文化和社会风俗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个尚待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足以构成不同的观点的存在,至于能否弥合这种不同的观念,我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海外回来的那位朋友给人的感觉变的率真起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随和,敢讲话,这是以前不曾有的,正因为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已经在观念上接近那片国土,他的这种表现也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在座的“国粹”派,则一直沿袭着中国文化传统赋予他的特定思维模式,坚守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经进入了他们的骨髓,无论家境再窘迫,也要从自己身上榨出血汗钱,供养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至于毕业以后的事情,过早地考虑,那才是自寻烦恼,不是说了吗:“儿女自有儿女福,管它今朝和明朝”。
前一篇:率真和简洁的糅合
后一篇:传递友谊——回答博友夜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