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这套通俗艺术读物一共四本,前面已经说了为了撰写有关艺术方面的评论,自己这也算是临阵磨枪,说不上恶补,前三本已经看完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最后,可能源于自己对抽象的一种惧怕,平时自己也在言谈中讲到过抽象地用语,但是从理论高度去认识,说实在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放在最后是想认真地啃这块骨头。
还是言归正传吧,这部书里面介绍了国内小有影响的六位画家,第一位是江大海,职业画家,摘录他的观点如下:
“一切艺术的最厚的抽象表现是数学。”
“无论具象或抽象,在它们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和内在的核心词——结构主义。这是赛尚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个理论甚至认为‘艺术作品必须有一种‘隐秘结构’(康定斯基)‘结构比主题重要,结构比技巧重要,数学得完整无缺比叙述股市重要。’”
“一个不大会欣赏现代艺术的人只能会注意到画面的细节与内容,而有审美经验的人不太会注意其画的是什么,而是关注造成艺术形式的各种关系和数量,而且将得到一种比那些描绘事实更为高尚的情感。”
“只有自由,才能切入纯粹造型艺术的本质。有点、线、面、色彩、造型等纯粹的视觉元素组成画面,可显示出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和形而上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表达,他们的哲学来源又与东方的‘道’与‘禅宗’发生了关系,形成高尚、博大、简远、平淡的美学特色。无形的东西与道更为接近,也可以说,精神是无形的。”
“纯粹、抽象、造型,作为书法的文字,已脱离了形、音、义,而失去了它的可读性,将视觉形式独立于文字的涵义之外,具有相当独立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作一幅抽象画或表现主义绘画,几乎是在做一部曲子。如果在视觉、听觉两者之间悟到一个交叉点上,那将是极大的快乐与享受,那是可以超越一切民族、国家文化的‘国际语言’。”
《解读抽象》一书中的第二位画家是苏笑柏,现为旅德自由艺术画家。他的撰文题目为《我对抽象绘画的认识和探讨》,摘录他的观点如下:
“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产生什么样的画。……我曾经认为,我和抽象绘画的缘由,是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关。后来我又想,换了别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会画什么样的画呢?我猜想,大概还是画抽象画吧。生活本身太具体,得在精神上找别的出路。”
“其实就绘画本身而言,没有十足的必要可以划分出抽象和具象。”
“绘画是‘另一种形式的思考’,是一种信仰,是在自信和迷惑时对自己的安慰,是一种单单接近这种状态就已经可以唤起幸福的感觉。绘画是一种在对绘画成生欲望时的描绘行为,绘画欲望产生时同时有具象成分也有抽象成分。绘画品质具有的题材、构图、光影、色彩等等,在抽象和具象绘画中样样具备。”
“绘画真是一段迷人的过程,一段充满矛盾的过程,而作品的恒量就在不断相对变化的过程中被分析和表现,被具象和抽象,在蕴涵历史和抹却痕迹之间得到完美。”
“一文本身正是解开绘画艺术的本质的动力。”
《解读抽象》一书中的第三位画家是丁乙,现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摘录他的观点如下: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发展最大的障碍也许就是熟练。常常用放慢速度的办法来增加作品的难度,比如将十字符号画成负型、缩小单元、先画白色符号作基底再罩荧光亮色等等。目的只是让自己的手变得更生些,让自己对作品的判断变得更慢些。”
“作品的重要性,包含着质量与数量,在个人化风格的主要因素统筹下,质量始终是面对挑战的利器,而数量则是耐力在意志上的充分展现。作品使艺术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具体化,也投射出艺术家文化视野、个人技艺的曲直。作品同时构成艺术家自信力综合的因素。作品使整队艺术家形成挑战,完成一部作品没有太多难度。困难的是作品不断有新的突破,并有效吸取了当代文化中普遍性的精神特征,融合为艺术家个人化的独立艺术语言,超越界限,扩展自身的美学判断和对作品的综合想象力的把握,才能造就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
《解读抽象》一书中的第四位画家是顾黎明,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副主任、综合绘画工作室导师、教授。摘录他的观点如下:
“抽象艺术是艺术本体语言发展的极限,可以说是视觉形式语言极简至端,而中国的传统水墨和书法艺术却从来没有以极端的视觉语言形式为发展终极,且始终面对自然之物抒发情怀,以此打倒‘遗物以观物’的‘忘形得意’之精神状态。概括讲,传统中国水墨和书法艺术始终是一个‘意’字,它总是围绕着‘意’的品质来达到情感的抒写,这与抽象艺术追求的艺术本体语言的极简性还是存有很大差异的。”
“实质上,抽象性在现代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是抽象性才让现代艺术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载体,使艺术家更加关心艺术的问题。”
《解读抽象》一书中的第五位画家是黄渊青,现为自由艺术画家。摘录他的观点如下:
“西方抽象是现代艺术在摆脱了描述、记录功能之后,伴随结构的独立和色彩的解放而诞生。西方抽象有两大体系,其一希望将自然表层下的世界纳入一种绝对的规律,比如蒙德里安;其二是在自然表象下抽离出色彩、点、线、面元素,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如康定斯基。”
“我的画面结构听从符号的要求,符号先行,符号确定画面的基本结构。画面通过变形、变奏、重复、韵律和数学关系来调整,也会有意违背形式规律,来探索经验之外的可能性。”
《解读抽象》一书中的最后一位画家是李磊,现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这篇题目为《情理交汇两极融合》的文章是一位名叫龚云表的艺术评论家,写得对李磊绘画风格的评论,让我们从评论家的角度去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独特之处。
“所谓‘诗性抽象艺术’,似应与表现性抽象艺术风格有着某种渊源关系,但又无法简单地将其归属于表现性。因为它走得更远,也挖掘得更深。在李磊的作品中,即充斥着强烈的表现性,冲破表象世界所有稳定不变的形式,以本我生命不断呈现的语言和形式轨迹,体现其审美价值;而且更进一步以一种超然出世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一种纯洁唯美的理想主义情节,营造出温和高雅,超凡脱俗的境界。他以一种十分纯粹简约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对精神与美的诉求,并且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国文化精神,承载着他的文人理想和诗人情怀。”
“这种诗性抽象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情理交汇’的结果,是一种将创造激情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和精心制作,达到完美的理性表述。但是这种感性表述并没有感性的成分,只不过这种感性是一种经过提炼和升华的感性,又如古人写诗‘吟哦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推敲过程。”
“搞抽象艺术的,更多从主观概念出发,在图式上、处理方式上很容易进入到一种比较狭隘状态中,鲜活的东西从哪里来?实际上就是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中寻找自己感动的东西。”
抽象不过就是一个概念,当我们从概念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许有一种豁然的感觉,我们在那些斑驳陆离的色彩中,感悟作者心灵中审视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