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解读意象》一书段落摘抄

(2008-04-15 00:05:02)
分类: 读书随感
  只有遇到艺术家时,你才会感觉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多少,感觉基本是盲区,无论自己是否将来能否与这个行当接触,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相关的知识为好,不是说了“技多不压人”吗,也正是带着这种心理,买回了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普及读本,在看完了《解读具象》以后,开始着手看《解读意象》,翻阅过程中感觉这些画家,对自己的画风不仅仅是了解,而且对画派的理论认识水平也非常高,让读者把深奥的艺术理论,用简单和平凡的语言做了解释,让我们这些对艺术理论没有知识的人,很简单的有了初步的了解。

  画家的观点和他们自己独特的见地,就是我们初步步入绘画基础理论的一个门槛,我们现在无法去辨认他们阐述的观点是否正确,如囫囵吞枣一样先接受下来,当你在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达到一个层次的时候,你便会对他们的观点有一个自我判断,当前就是一个学习的阶段,下面将本书几位作者的观点阐述如下: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编者选择了七位意象派画家的个人观点,第一个是张钦若,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他本篇文章的题目为《心中之象》,在文章中他写道:

  “意象绘画以简洁的意象代替写实的物象,它的表现手法没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没有浪漫主义的华丽,弃绝描写和阐明,强调把画家的感受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形象后面,它在画面中不担负任何解释的义务却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社会意义。

  意象是指作者在构思时所形成的包含主观情感色彩的形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负荷的东西。意象油画往往比较注重个人意绪的流露和抒发,有较强的表现性,能让画中弥漫着诗情。”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和传统水墨画的本体和核心。由此意象油画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的关联。”

  “意象表达为了追求表现的自由性,往往将空间的限制打破,在三维与二维空间交替呈现艺术形象……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人的视线可以不拘于特定的某个不动的视点下的空间造型,而是自由的游移跳动的形象和空间。它们的画面上的构图变化丰富,既有平面化特征,又有三维的空间感,光线、透视和色彩空间不遵循现实的空间规律。人的某段时间里的感觉经常比瞬间的视觉经验更丰富、自由,某种意义上更真实、生动。跳跃的视觉感受加入时间、空间的交错变化,由此‘意象欲除’造化已奇。”

  “色彩的视觉冲击是在反复经营色彩构成的前提下发挥出来的,小面积的色彩对比虽然跳跃但在整个大的画面中会变得柔和,大面积的色彩对比会给人强烈的刺激,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显得空旷、缺乏丰富感……”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第二位画家是王吉音,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本篇文章的题目为《我的写实观》,主要观点如下:

  “一个画家的艺术经历,包括他的人生经历都会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画家的一幅画如同树的一个横断切片,从这个年轮切片上,大致可以看出这树的经历。画之所以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就因为其中隐藏着这样的生命密码,当然,那些成批生产出来的艺术品另当别论。”

  “我以为意象不仅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种气质,一种人生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平常淡然、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意象的根源。”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第三位画家是徐福厚,现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看他的本文,感觉他是一个激情迸发的诗人,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一改油画家那种沉稳和自闭,他的性格在他的文字中彰显活力,有意思,他的观点如下:

  “即使近现代的哲学家更深刻地阐述着人们的困境,但他们思想的本身也在表达着人们与生命共舞之后的那种豪迈。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在现代化双人间的威胁之下,对永恒和崇高的向往永远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在时代贫困中,去讴歌时代的神性,是神赋予我甘饴的苦役。

  我相信,虽然在巨大的水泥森林中,在巨大社会齿轮中人依然葆有的尊严。

  我相信艺术之为艺术的规定。

  我相信,绘画永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永远不会消亡。消亡了的是枯竭的创造力和贫乏的想象力。假如我们还能诚实地体验纷繁而又热烈的生活,我们还能体验生机勃勃的生命,我们还能最高程度地接近心灵的真实,那么绘画的生命必将生机勃勃,就像人类永远需要唱歌一样。

  我相信,对艺术家成就的考验,首先是在艺术语言方面的贡献,假如这个贡献是真实的,它必定是在综合和继承传统之上的‘些微长进’,如能如此,那已足够让我们敬佩了。”

  “在东方绘画中一直顽强地存在着”‘一个艺术家这样地感知世界’而不是‘世界必定是这样的’观念。我认为,这是意象绘画理念的核心部分。”

  “经验告诉我,克服概念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视觉世界里寻找有意义的异样和陌生。另一个是在自己内心里寻找异样和陌生,不是说比海大的诗人的心灵吗?”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第四位画家是王岩,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家学会会员。他的这篇题为《那都是些记忆的碎片》感觉像是一片抒情散文,他追述了自己在儿时对周围景观的深刻印象,这些景象犹如一幅山水风景画,在大脑的深处挥之不去,记忆深刻,然而若干年以后却无论如何地找不到自己曾有过的那种最美好的印象和感觉,这是怎么回事,作者自己这样的写道:

  “我们太习惯于‘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的思维定势了,‘快速变化’已成为某些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高的准则和价值取向,用摩天大楼不断涂改城市的天际线和城市格局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所在。在大规模的拆迁建设中,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灵魂北上的离去,渐行渐远的背影和文脉断裂的呻吟。

  面对身边一座座如‘罗马花园’、‘水上威尼斯’、‘伊里亚特湾’、‘莱茵南部’等崭新小区,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被这种奇观震撼的视觉经验,也有过难以言表的视觉愉悦或反感及普遍存在着的‘身份焦虑’,忽然间仿佛丧失了空间定位感和实地感,我们是谁?到哪里去?于是,我们便和城市一起失忆,一起迷失了。也许用不了几年,当变化刺激的兴奋和快感逐渐退去以后,是否还会有充盈的城市记忆,来填补巨大兴奋失去后的心理空白,到那时,我们大概会仔细清扫出那些崩塌了的记忆碎片,再试图缝补还原。我们可能再次挖掘,几年,整修记忆的零砖残瓦……

  也许,新创造的未必就比我们抹掉的东西要好,画画时,我常有这方面的经验。”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第五位画家是段建伟,现为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他的这篇题为《画农民》写了他寻找灵感的过程,那就是他年轻时期的生活细节,农村的一山一水,无不深深刻在了画家的脑海,用他自己的描述:

  “多少年以后,在某一个场合,也许是一条狭长的村路上,也许是村子的一个拐弯处,我总会和一些人不期而遇。他们那样的脸庞,那样的神情,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我像被击中了一样,陷入一种混乱的思绪中,记忆中东西慢慢复活。这种记忆和现实的混合成了我画中的形象。那种特定的场景和擦肩而过的眼神,像是某种暗示,让我沉浸在一种熟悉的状态中。于是,我在画中画出了一种神情,想表现那个遇到的神情,当它出现在画面上时,已经成为另外一种东西,我没法复原那种神情。这让我郁闷,同时也促使我一张接一张地画下去。在另一个地方,又一个神情出现了,一个少年一步一步地走近又消失。但它走进了我的记忆里和记忆中另外一个形象融合,变得模糊,标的没有细节,我越想把他们清晰地表现在画布上,它们反而会越来越不具体。我现在再去想这个少年,他会像老电影里的梦境片断一样,云里雾里起来,但当他走近的时候,就又像是我小时候在农村认识的某一个小伙伴了。”这段描述告诉了我们意象打破时空的若隐若现,但是所有要表达的东西就在其中,色彩或布局,以及画面上那个神似的人物。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第六位画家是王玉平,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他写的这篇《随笔几则》没有一点对意象绘画的何人见解,我们看到的是它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的一种回味,把有时自己经历的东西和感觉写得活灵活现,也许我们误以为他的这篇文章没有切中要害,致使一些联想,其实这是作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才能找到自己从事艺术的原动力是什么,而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了,作者在结尾处写道:“艺术是能让人麻了爪的东西,掏钱是心甘情愿的,艺术是应该归一点的。/干了画画,既舒服了自己,又能换两个铅华,时间划算的事。/我上面说的基本都与画画无关,但其实又是有关。因为我的画是由我生活的态度决定的。我常和人说,我画画是为了好玩。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一个比画画还好玩的事儿,那我就不干这个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王玉平,他的坦诚铸就了他话锋的不一样的特点,是自己内心所想到的一些影响和人物,他们的心态和表情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感觉比比皆是。

  在《解读意象》一书中,最后一位画家是范勃,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第二工作室主任、中国油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这篇文章的题目为《绘画语言的视觉意义》,下面是它的观点阐述:

  “艺术史上绘画的演进落实在视觉图像上是靠形式语言来实现的。思想、风格、个性、精神都统一于语言的纯粹之中;反过来说,个人的精神境界、生活经历、社会体验、气质特点这些同绘画相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只能体现在绘画的‘言说’中,并逐渐形成个人化的表现方式。”

  “有距离感的绘画也是形式化了的绘画,它把人们熟悉的现实中的‘真’通过语言表述进行提升或异化。具体形象通过提示观看的语言组织反映出来,客观的‘真’隐退了。形式本身彰显出价值,这也是我们经常体会到的画面背后的故事——深层意义。”

  “作为绘画的主体,艺术家通过形式语言标榜自我的存在。画面的空间氛围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理空间氛围,画面上的种种痕迹也是艺术家经过种种体验而物化了的心里痕迹。正是对空间、形体、位置、方向等视觉元素进行语言处理的分寸感的把握,再加上艺术家各自的观看方式,形成了绘画风格的千变万化,也形成了各自绘画语言的视觉意义——即如何意识观看。”

  “艺术家真的需要借绘画之境,在迷失中寻找方向,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追寻存在的崇高,通过绘画的‘言说’提示‘观看’,为自身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完整,哪怕是片刻的。”

  看到这里,我们对这些艺术家们的不同视角中的不同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构成,就是画家们表现自己对社会的内心想法,他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出来,图像在这里也成为了凝缩的文字。而色彩则成为了这些凝聚文字中的精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