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感悟生活 |
朋友几次来电话,让我在自己的博客中不要涉及工作上的事情,也不要把自己的好恶观点暴露得太执白,说现在人心不古,还是防范为好。自己听了以后一笑了之,知道朋友是为了我好,希望我在工作中少遇见“小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氛围,做点自己愿意干的事情。
其实我知道,即便是我在自己博客上,不去招谁惹谁,同样也会有麻烦,分内工作不谈,谈其他的问题,同样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又不是一个十分愿意奉承人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现自己真的变得像茅房的石头,又臭又硬。
有人说这就叫性格,我不这样去看,之所以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源于对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有一个比较清楚地了解,知道它对于本职工作和其他的人没有任何的损坏,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属于“内部事务”。每一个人对事情的处理方法,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有各自的不同,这也来源自对事情的理解和感受程度。可能这件事情与内心中的那种感觉相吻合,你对它的感受就会深一些,而当这件事情完全是为了一种义务去做的话,自然那种感受就不会达到自己愿意做的程度,这样一来他们收到的效果自然是不一样了。
领导希望每一个人对工作有一个一致的认同,但这只是希望,绝大多数的人对工作,没有更多地融入感情,而是在完成工作,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去处理。每一个人假若让他自己去寻求自己的喜好,估计这个社会为此变得一塌糊涂,因为社会分工不能以你的喜好而分配,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分配,社会需要的未必是你的需要,问题就在这里。
前两天我听一位领导谈他对做事的感慨,他说:“我们的体制决定了我们不能有所作为,因为领导的观念和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论资排辈的原因,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即便他再有能力也要在时间的顺序中,等待着先来后到的规则,等着他们得到了重任,在别人眼里他是物有所值了,但是从年龄的角度去看,他已经不年轻了,但在领导的眼中你永远是一个‘青年人’,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一个看似顺理成章的规律,实际上是压抑有能力人的一种做法,是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更好的机制去代替。再一个,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干事情就意味着混事,这样一来虽然会有平稳过渡,但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但是你真的认真去干事情,就会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这就是我一上来讲的无所作为的观点。”
自己当时坐在那里听老领导讲这段话的时候,还为此不太理解,后来想一下,领导说得非常之对,是有感而发。后来我听其他人告诉我,这位领导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干事,热衷于干事,但是也为此招惹了不少的麻烦,这位中国最高学府的才子,也为此在他本不应该停留的位置上停了下来,他的讲述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悟,当然有一些消极悲观的倾向,但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其实自己谈了半天还是讲了一个经验的问题,所有的不在乎,并不是无知而无畏,是对它的了解以后得出的一种“明晰”,它建立在一种实践以后的感觉状态之下,它是一个看山是山的状态,因为你已经从山中的小路走了出来,基于一种了解和亲身体验。
关于经验的问题,我在笛布斯撰写的《利维坦》中找到了他的一段精辟论述,这是我想表述而表述不出来的一种感觉,他写道:“积累的经验多了就会慎虑,就像积累的学识多了就会博学一样。我们一般对两者都用智慧一字表示,但在拉丁文中慎虑和博学是不同的,前者可以归结为经验,后者却归结为学识。为了使它们的区别更加明确,我们不妨假定一个人生来就善于熟练的运用武器;另一个人则除了熟练的运用外,还学得一门学识,知道在一切可能的姿态和防卫中,从哪里进攻敌人和防御敌人的进攻。前者的能力与后者的能力关系,就相当于慎虑与学问的关系。两者都有用处,但后者是万无一失的。而那些只相信书本的权威、闭着眼睛跟着瞎子跑的人,正像信赖击剑师的虚假发式一样,冒冒失失地冲向敌人,它不是被对手杀掉,就是一败涂地。
学识的证据有些确实无误,有些则不确定。假如一个自称有学识的人能够向其他人传授这种学识,即能够清楚将其中的真理陈述出来,那这门学问就是确定的;如只有某种特殊事件与某人自称的学问相符,而且他所说的某些必然应当出现的事件也是这样的话,那这门学问就是不确定的。所有慎虑的证据皆为不确定。因为要通过经验观察,并记忆所有对事情成败有影响的条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个没有“四海皆准”的普遍学识可循的事情中,一个人如果放弃本身的判断力不用,而只一味遵从权威书中谈到的一般范例,只屈从于许多例外的东西,这正是他愚笨的证明,被一般人当作迂腐的东西加以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