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有的儿童都不该离开父母

(2015-06-21 01:08:11)
分类: 时评

6月18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在京发布。白皮书对云南、广西、贵州、山东、河北、甘肃六省区农村地区的两千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乡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后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6100万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英国或两个加拿大的总人口,约占到全国儿童总数的两成。这个庞大的、由孩子组成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留守儿童”。

 

其实,他们更应该被称之为“事实孤儿”。按照国家对孤儿的定义,他们不是孤儿,但与孤儿相比,他们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更为艰难和尴尬。因为有亲生父母,他们无法进入福利机构,然而却不得不忍受与父母的长期分别,甚至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面。

 

近期连续发生的两起留守儿童悲剧,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告诉整个社会:今天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主要不是贫困,不是缺衣少食,而是孤独,是无法忍受的亲情缺失。

 

贵州毕节四兄妹服毒自杀事件中,人们发现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在村子里属于中等偏上,有一栋价值20万的楼房,事发时孩子们的卡里有3000多元钱,食物不止于玉米面、腊肉,还有满缸的米。然而就是这个村民眼中还算富庶的家庭,常年只有一个14岁的哥哥带着3个年龄更小的妹妹度日,父亲外出打工一去就是几个月,母亲离家出走两年多只来过一个电话。

 

在乡村,孩子们自己会天然排序,父母俱在或经常回家的,人前人后扬眉吐气。父母离异的,就黯然神伤,如果父母离异了且常年不回家,甚至过年也不再出现的,更加孤苦伶仃。若再连爷爷奶奶也没有,就和孤魂野鬼相去不远了。有多少孩子可以坚强到长期忍受这样的低人一等?

 

孩子的遗书说,“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啊,深深的,被抛弃的,没有爱的绝望感。

 

湖南衡阳12岁女童小雯毒杀同学的“心机”和“狠毒”,让很多成年人都感到不寒而栗。然而细究原因,又何尝不是亲情缺失所致?别家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撑腰”,可小雯被人欺负或自感受到委屈,却无人诉说,只能自己在内心默默承受,长期积压的愤懑,最终转化为对“幸福小伙伴”的嫉恨和杀戮。

 

“不要提我妈妈,我恨她!”接受审讯时,小雯如是说。亲人之间的怨恨,为小雯的心理扭曲和冷血残酷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可以指责这些孩子的父母,怎么忍心让自己的亲生骨肉独自留在家中且不闻不问?但又不能全怪这些父母,他们背井离乡,又何尝不是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比自己这一辈人更有希望的未来?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挥汗如雨时,付出了无数家庭被生生撕裂的沉重代价。

 

必须承认,这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全社会为关爱留守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定期走访、社区心理帮扶、乡村青少年宫、免费营养午餐等等。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也抵不上让孩子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愤怒的葡萄》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大批农民破产、逃荒、寻找可以果腹的工作的悲惨经历,然而就算是那样的处境,他们仍然竭尽所能地保存了家庭的完整。

 

让家庭不要因为迁徙而分离,让孩子有父母可以陪伴,这才是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彻底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公民自由迁徙;让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福利,以便他们的孩子可以随父母扎根城市;让乡村获得更大发展机会,成为农民可以依恋的家园……所有这些,不能再等了。6100万留守儿童,整个社会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