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今后,气象爱好者在网上随意发布个人预测的气象信息,可能会遭遇重金罚款。5月1日起,《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开始实行。该《办法》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违者最高可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新闻晨报》4月28日)
“5万元以下罚款”云云,其实并无新意,气象法早有相关规定。之所以要重申,可以理解为情势所迫——从前这一法律条文的实施细则,只有2003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那时能能够做到“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的,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些媒体发布气象信息需经气象台授权,因此基本不存个人或组织擅自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的情况,所谓“5万元以下罚款”也就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源及信息发布渠道早已今非昔比,法律所禁止的“非法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由此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经修订并更名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名称一字之差,内涵已大不相同,意味着“5万元以下罚款”这把利刃有了刀头见血的可能。
为什么气象预报只能由官方(亦即各级气象台)统一发布?气象部门的解释是,目前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发布方式相当不规范,若无权威的气象发布制度,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容易引起恐慌和混乱。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若全面打压民间气象预报,则有可能误伤民间气象研究的积极性,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勃兴的多元化气象信息服务。
就像地震局专家对民间地震预测不屑一顾,气象局专家对民间气象预报也颇有微词,但气象是一门科学,谁都可以讨论、可以研究、可以预测,这是官方禁止不了的。网络上的“气象达人”为数不少,这些民间气象爱好者发布的气象预报有时候比官方更准确,比如2009年11月网友“花藤龙心”曾精准预测上海寒潮,这佐证了民间气象研究的存在价值。民间气象研究少不了信息交流,这就有可能涉嫌“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在微博、微信、QQ群、论坛上发布自己预测的气象信息,算不算违规?
很多国家也都由气象部门向社会发布公益性的气象信息,但并不排斥民间气象公司提供商业化服务。这些民间气象公司一般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加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深受用户欢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民众获取气象信息早就不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手机可以下载各种气象APP,随时随地看天气。相关禁令一出,这些气象信息服务就可能处于非法状态。
理论上说,气象部门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其气象预测结果应无偿向全民提供。但早有媒体报道,气象部门掌握的信息相当一部分都用来营利,传统媒体刊播气象台提供的气象预报多半是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而气象部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开发短信气象服务,每年的“分成收入”多达数亿元。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渠道日益多样化,能够研究和预测气象的机构也不止气象台一家,这就对气象部门的“独家经营”构成了竞争。一些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手机APP,不仅界面有亲和力,信息更新速度很快,气象预报准确率也不低。所以笔者很怀疑,气象部门发布相关禁令,是不是想维持“吃独食”的局面。
禁止民间发布气象预报,相当于此后发布气象信息就变成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样做能不能满足民众对气象信息的多方面需求,很令人怀疑。比较好的做法是,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由官方气象台统一发布,而一些特色性的、针对特定人群的气象信息服务,可由市场提供,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使之规范有序。相关部门针对非法发布气象信息的打击,范围应限定在故意编造和传播极端气象信息,引起人们恐慌,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气象预报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中并无明确界定,因此还不能说新规就是对民间气象预报的全面封杀,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若要摆脱“与民争利”的嫌疑,气象部门在祭出“5万元以下罚款”这把利剑时,还请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