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文明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守护

(2014-07-15 22:57: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一个月来,昆明这座城市在不知不知觉中发生着一些变化:路面更干净了,交通更顺畅了,原来如雪片般满天飞的街头小广告变少了……

这一切,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自6月15起实施的昆明市《关于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整治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的通告》。

这个“通告”,简而言之就是针对不文明行为的11条罚款规定。罚款严厉程度空前,基本都是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顶格处罚。对昆明人而言,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中国式过马路……类似不文明行为,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市民素质问题,而提升市民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应靠道德教化,而不是罚款。因此,用“重罚”的手段来整治市民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民间一直有争议。

不文明行为与市民素质的关联度很值得怀疑。不随地吐痰、红灯停绿灯行……这些城市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市民怎么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基本常识?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遵守。人总是希望别人事事守规矩,而自己可以不受规则的约束——就像人人痛恨插队,但当自己遇到急事时,最好是不排队。这是人人皆有的人性弱点,与“素质”无关,而人性弱点,用道德教化是很难改变的。

很多老外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乱扔烟头、随便闯红灯,而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则表现得像个遵纪守法的高素质公民。可见,城市文明程度很多时候不是市民素质问题,而是有无规则,以及规则能否有效执行的问题。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城市文明是“罚出来的文明”。

部分市民可能短时间内对“重罚随地吐痰”感到不适应,这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规则的严肃性对于维护公共环境的重要性。

而昆明市民对于“城乡清洁工程”的认识和诉求,又不仅仅是11条罚款规定可以囊括的。晚报近日针对“城乡清洁工程”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被问及“一座文明、卫生、通畅的城市应该是怎样的”时,排在前两名的答案选项是“雨后,地上积水很快消退,而且肯定不会出现淹水,地上的水不会弄脏裤脚”和“每天高峰时段,在城市的任意路段,交通虽慢,却不堵塞”。

这就对市政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要求,换言之,对政府提了要求。在这样的诉求下,“城乡清洁工程”的外延被拓宽了,它不仅关乎市民能否遵守相关规则,还关乎政府是否有更多积极作为,城市管理是否高效。

或者说,在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受到规则约束的,不单是市民,还有政府。如果说市民随地吐痰、闯红灯要被课以重罚,那么城市积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又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

调查问卷中不少语句来自《龙应台眼中的一场雨》,该文被认为是有关城市文明的经典表述。如何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除了“雨后”,这篇文章还有更为全面的论述:“当你踏入一座城市,只要凌晨1时还有女孩子在街边独行,这个城市就是安全的;当你拨打110,警察能够在10分钟内气喘吁吁赶到你的面前,说明这个城市的公共部门是高效的、负责的;当你站在马路的红灯路口,发现市民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说明这个城市公共管理是有效的;当你走进酒楼、夜总会的停车场,没有发现一部公车,说明这个城市的公务员还是比较廉洁的……”

一座文明、卫生、通畅的城市,需要市民守规矩,也需要政府守规矩,双方都尽到责任,“城乡清洁工程”才可以持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