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防性侵也需要“无赖假定”

(2014-07-14 22:24:26)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时评
云南宣威市龙场镇五里坪村烂泥沟小学一位学生家长向当地警方报警,称该小学一吴姓教师性侵其女儿。经医院检查显示,该小学共有8名小女孩遭性侵且处女膜破裂,其中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5岁。吴某目前已被刑事拘留。(中国广播网7月14日)

在所有的人类恶行中,没有什么比性侵未成年人更加卑鄙和可耻了。2000多年前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老夫子没有明说“几希”都包含哪些内容,但以人性坐标衡量,“不性侵幼女”肯定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令人惊诧且愤怒的是,性侵幼女事件近年来一再刺痛我们的眼球。

宣威性侵幼女案有其特殊性,一是事发地位置偏僻——“烂泥沟小学,跟它的名字一样,隐没在大山的褶皱里……如果没有人带路,外界很难找到这所学校的存在。”二是烂泥沟小学总共只有两个班级,仅有的两名教师各教一群孩子,没有校长。这似乎表明,该小学属于比较容易被监管遗忘的角落,发生性侵幼女事件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

但这起事件中的“共性”因素更值得引起重视。和许多性侵幼女事件如出一辙,在烂泥沟小学,向低龄女学生伸出魔爪的,是和她们朝夕相处的教师;而这些被性侵幼女,面对色狼教师的进犯,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首先不是懂什么叫性侵,其次是被性侵之后不敢声张,这使得吴某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肆无忌惮。

在性侵幼女事件频发态势下,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一个共识:保护未成年人免于被性侵,既有赖于法律对犯罪分子的严惩,也有赖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防性侵教育。但“防性侵教育”具体怎么搞,许多地方却是有共识、无行动。宣威性侵幼女案提醒我们,防性侵教育进校园不能再等了。

一些学校、家长觉得孩子太小,谈“性”难于启齿。这方面有国外的经验可资借鉴。在美国,孩子很小就会被告知,“如果一个大人用不正常的方式触摸你,这是错误的,而你是没有错误的”,这相当于明确告诉孩子,性侵行为虽是一件“丑事”,但“丑”不在孩子,而在于实施性侵的一方,这就让孩子克服了羞于告人的心理障碍。媒体多次提到的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其中有“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保守坏人的秘密”等非常具体的内容,对未成年人而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国情和教育习惯,制定出相应的防性侵教学内容。最近一首儿歌在不少城市的幼儿园传唱:“星期天的早上我陪妈妈买菜,妈妈说我真听话越来越乖。妈妈有事儿离开,叫我在原地等待。过了一会儿,一个叔叔向我走来:小朋友,叔叔给你糖吃,你跟叔叔去玩好不?我不上你的当,我们之间没有什么话好讲;我不上你的当,我看你就是传说中的大灰狼……”这首歌旨在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防上当受骗。依笔者所见,歌词稍加修改,用于校园防性性侵教育,亦无不可,比如“小朋友,老师给你糖吃,你跟老师玩玩好不?我不上你的当……”

将老师比做潜在的“大灰狼”似乎是对教师职业的大不敬。由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伦理的长期浸润,在国人眼中,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洁身自爱的群体,人们往往相信教师能够以高于常人的品行德性严于律己,但现实中,教师队伍中也有害群之马,甚至不乏跌破人性底线之辈。宣威性侵幼女案中,犯罪嫌疑人吴某自己就有个6岁的女儿,但他却对别人家的同龄孩子做出了禽兽不如之事——这种复杂而幽暗的人性告诉我们,所谓“师道尊严”以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说教,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西方政治学有个著名的“无赖假定”原则,即假定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可能成为“无赖”,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建立起严密的预防机制,将他们发展成“无赖”的通道堵死。校园防性侵教育亦可作如是观,即假定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无赖”,提醒孩子们要对“无赖”的非正常举动加以防范。这并非对教师不尊重,而是因为,相对未成年学生,教师处于强势地位,且手握一定权力,因此其行为必须受到“猜疑”和约束。在校园防性侵教育这个问题上,不能因为“为师者讳”而有叶公好龙的心态。

基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极端重要性,防性侵教育理应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及幼儿园的必修课,甚至是开学第一课。某种意义上说,这比教孩子们识字、算术、唱歌、跳舞重要多了。尤其是一些“山高皇帝远”的乡村学校,更应强化防性侵教育,提升孩子们的“防狼”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