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巴糊的涵洞,泥巴糊的监管

(2014-06-30 22:47:35)
分类: 时评
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6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台背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根据施工者的实名举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令人惊心,连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经济参考报》6月30日)

太兴铁路涵洞建设堪称偷工减料的样本——据实名举报的建筑工程承包商贾某介绍,回填一处涵洞台背需要使用3000至5000立方米A组料,但项目部实际上只用200立方米左右A组料,绝大部分回填材料用路堤挖方产生的黄土替代,“使用黄土填方是零成本,还可省掉处理费、运输费,而使用规定的回填材料一吨得几十元。这样一来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全线涵洞情况基本都如此,可减少一大笔开支。”

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想想都让人后怕。施工人员说:“这等于是泥巴糊的涵洞,连豆腐渣都不如。经常梦见涵洞一下就塌了,火车脱轨翻车,被噩梦惊醒。”施工承包商实名举报,既是良心发现,也是明智之举——这样的工程,迟早要出大问题,现在不举报,等到出了问题,自己就可能成为百口莫辩的替罪羊。

用挖路基挖出的废弃黄土回填涵洞台背,这事儿工地附近的村民知道,每一名参与施工的工人知道,工程中标单位中铁十二局作为工程验收方更是心知肚明,从新闻中看,它实际上扮演着偷工减料的发号施令者;太兴铁路的工程监理方,内蒙一家监理公司,对此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经“做工作”后,便对黄土回填视而不见;太兴铁路的业主单位,山西太兴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理论上说应该最在乎工程质量,可当记者上门采访时,该公司负责人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对记者大打出手,叫嚣“谁让你来采访”……种种迹象表明,太兴铁路偷工减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涉及项目施工方、监理方以及主管方的腐败利益链条,说是三者合谋瓜分国有资产,也不为过。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专家王梦恕表示,太兴铁路如此偷工减料,属于违法施工,“应该查查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媒体曝光之下,相信有关部门的调查会雷厉风行地展开,而查清此事并不难。人们所担心的是,真相大白之时,相关责任人会不会只是被罚酒三杯。不是没有先例,2010年媒体曾报道东北某重要铁路工程被层层转包,这个铁路项目的特大桥竟被分包给一家皮包公司和“完全不懂建桥”的包工头,结果导致本应浇筑混凝土的桥墩被投入大量石块。出了如此重大的工程质量责任事故,铁路部门最后也只是下令“对桥墩进行爆破拆除并返工”。

希望对太兴铁路涵洞事件的查处不仅仅是要求返工,或者“把吃进去的吐出来”。“泥巴糊的涵洞”,岂止是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简直就是谋财害命,就是危害公共安全,必须严厉追究相关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

铁路工程事故频发,提醒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体制刻不容缓。比“泥巴糊的涵洞”更让人不放心的是“泥巴糊的监管”,现实中,一些公共财政投资的大型基建项目,低价竞标之后被层层转包,然后是层层糊弄,层层睁眼闭眼……这样的行业潜规则已存在多年,虽屡遭揭批却死而不僵,真的就无药可救吗?

不是每一起重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都有“被噩梦惊醒”的施工者站出来举报。如果要等到列车脱轨、车毁人亡,才想起来翻工程质量的旧账,才发现涵洞是泥巴糊的,那就悔之晚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