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自去年11月底,广东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日前,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恢复了“自由生活”。有人质疑,政府操心干预民企接班人是否有此必要?挂职模式成效几何?(《新快报》5月28日)
为什么要选派富二代到国企挂职?顺德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尹育航称,“富二代接班意识不太强烈”,大约只有四五成富二代愿意子承父业。这很好理解,放着偌大的家业无人继承,富一代们自然忧心忡忡,如今有机会将孩子送进国企挂职,培养他们的“接班意识”,对家族而言,肯定是好事一桩。
而佛山一位政府官员的说法是,“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如不加强教育,资本与人才极易流失到国外,难以企望他们担当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相当一部分富二代不愿接班,我觉得这算不上什么问题。人各有志,一些富二代不愿走父辈的老路,这很正常,如果志不在经商,却在家族压力下被迫接班,那才是悲催。“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这些问题倒的确是问题,但说到底,富二代想不想接班,有没有能力顺利接班,这些都是富一代的家事,政府部门非要居中横插一杠子,有些莫名其妙。
当然,“家事”与“国事”很多时候无法截然分开。作为中国制造业名城,佛山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0%。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是事关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政府不能不关心。但政府关心民企的发展,是否有必要采取“培养富二代接班人”这种方式,仍然是个疑问。
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某个家族企业搞不好“接班人”问题,说明其在家族经商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如果因此难以为继,甚至倒闭,实属寻常。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了,自然会有另一些企业填补空缺,不会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局。任何一个领域,革故鼎新都是生命力所在,政府似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在酝酿之中的市场新生力量。
佛山民营经济占GDP份额较大,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这或是当地政府对“富二代接班”情有独钟的内在原因——只要这些民企不倒,地方财政就是财源不尽滚滚来,因此能扶就要扶一把。其实,这也有点杞人忧天——只要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市场规则是公平、有效的,民营经济自然就会健康发展,老企业固然可以为地方财政继续增砖添瓦,新企业的贡献没准儿更大。如果有富二代不愿接班,而打算另起炉灶,政府不是更应该鼓励吗?
由政府出面,安排富二代到国企挂职,还存在一个程序正义问题。这些富二代到国企挂职,一般出任中层管理岗位,有的直接被任命为副总经理。如今国企招人,哪怕一个普通职员,也是要公开招聘的,更何况管理岗位?如果富二代高管决策失误,谁来埋单?国企为全民所有,哪有动用公共资源为富二代“练兵”的道理?
有专家认为,国企管理机制较为僵化,富二代到国企挂职,很难学到真东西。我倒觉得未必。国企、民企各擅胜场,如果富二代有心要学,总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富二代能否学有所成,而在于富二代的“学”本不是政府该操心的事。富二代学经商,可以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可以上自费的培训班,还可以去读MBA。
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经济面前,政府应学会“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安排富二代到国企挂职,就属于过度作为、微观干预,把民企的家事当成政府的事给办了。
我们经常津津乐道于国外一些家族企业数百年屹立不倒,反观国内的民企,总是“富不过三代”,因此民企“接班人”问题这些年受到社会极大关注,人们对富二代普遍怀有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父辈的创业精神、创富才能,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民企多为家族企业,但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富二代接班”并无必然联系。有志于接班的富二代,不是说接了班就万事大吉了,还需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就算富二代不想接班,也不意味着家族企业就办不下去了,还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而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这些事情具体怎么做,何去何从,是富一代和富二代的事,政府就不要太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