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上市公司要法制化公开化
(2014-04-15 23:37:53)分类: 时评 |
记者梳理历年上市公司年报发现,自2004年以来,“两桶油”10年获政府补贴累计超过1250亿。此外,政府补贴成了部分上市公司扭亏盈利的“法宝”,一些*ST公司靠此方式避免退市,长期留在资本市场。(《新京报》4月15日)
“两桶油”一边日进斗金,一边以炼油板块亏损为名,年年申请巨额政府补贴,此种现象为民众诟病已久。不过这则新闻的最大看点并非“两桶油”如何会哭穷撒娇向政府要钱,而是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混乱现状。
新闻中说,截至4月10日,A股共有155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年报,其中1377家获得政府补贴,合计金额超过770亿元;2012年,2537家上市公司中,有2387家获得政府补贴,占比高达94%,累计补助金额约为1070亿元——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上市公司从政府拿补贴是个普遍现象,几乎是“人人有份”。中石油和中石化因连续多年荣膺“补贴王”,故而格外引人注目。
市场经济的要义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任何一家企业都应凭自身实力参与市场角逐,就此而言,政府给部分企业发放补贴,除非有事关国计民生的过硬理由,否则正当性存疑。我国针对企业的财政补贴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主要投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科技创新产业,应该说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运作中,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政策初衷。
首先是补贴对象过于宽泛,“调整产业结构”的导向不明确。政府补贴本应投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以及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而现实中,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偏爱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而不问扶持这些企业对于“调结构”有何积极价值。甚至对于一些明显处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政府补贴也不离不弃,比如各地的钢铁企业,基本都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
其次,政府往往对一些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政补贴,为企业“救市”的意图很明显。截至4月10日,已发布年报的23家*ST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有终止上市风险)2013年共获得15亿元的政府补贴,与此同时,超过170家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超过了其当年的净利润。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如果不是有政府补贴帮助其粉饰业绩,其惨淡经营的面目就会暴露无遗,甚至早就该退市了。有专家说,这很像是体育赛场上的作弊,不仅有违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将本应用于服务民众的税收拿去挽救劣质资产,更是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
再次,政府补贴数目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统计和审核依据,经常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方面“两桶油”表现得最为明显。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以炼油亏损为名申请中央财政补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两桶油”炼油板块一共亏损了11.7亿元,而“两桶油”自己公布的数据声称亏了645亿元,二者相差巨大。最后的结果是,当年分别获得了数十亿元的巨额政府补贴,估计“两桶油”的肚子都笑痛了。
种种政府补贴乱象,其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其中既有政府偏爱国企这一痼疾,也是缘于政绩和利益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为一些业绩不好、即将退市的上市公司拨付巨额财政资金?客观上而言,上市公司能为地方带来税收和就业,主观上,一些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去留事关地方政府的面子。“地方政府和上市企业实际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如是说。
市场经济初始阶段,政府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向性的宏观考虑,动用“有形之手”对部分企业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如果明显偏离预定轨道,既有损公平竞争,也无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政府补贴企业应走上法制化、公开化的轨道,不仅要让企业自己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补贴,也要让全体纳税人知道这些补贴发放得是否合理——政府补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公民缴纳的税金,用这些钱去补贴某一个企业,纳税人有理由问一声:为什么?
前一篇:放几句狠话治不了“择校黄牛”
后一篇:敌对思维下的“拆迁人员最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