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几句狠话治不了“择校黄牛”

(2014-04-15 00:46:32)
分类: 时评

海淀重点小学30万,西城重点小学19万,东城重点小学16万……今年幼升小即将开始,记者暗访发现,一个隐蔽的群体蠢蠢欲动,他们就是“择校黄牛”,号称交钱就能上名校。不过,被涉及的北京市区县教委坚决否认,并奉劝家长不要上当受骗。海淀区教委负责人说:“今年这么严,没有条子生,绝对不可能卖名额。从党的纪律,从学校的发展来说,校长个人收这钱就是找死。”(《北京青年报》4月14日)


“校长收钱就是找死”,这话不可谓不狠,但仔细想想,也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就好比“官员贪污受贿就是找死”,“公款吃喝就是找死”……举凡违背党纪国法的勾当,都可以认为是“找死”。现实中不乏“不怕死”的贪官,自然也会有“不怕死”的校长。教育部三令五申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择校,而择校之风依然屡禁不止,足见有没有禁令是一回事,而能否做到令行禁止则是另一回事。纵然“今年这么严”,也不排除某些人顶风作案的可能。


从记者暗访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如果说“择校黄牛”都是骗子,那么这些骗子也太“诚实”和“守信”了。“择校黄牛”一般都不会夸海口,而是老老实实告诉家长哪些学校可以办,哪些学校自己办不了,办不了的学校给再多钱也不会答应;“买卖”双方开联名账户,办不成不给钱,或者分期付款,报名、面试、录取各阶段“过一关收一关的钱”……如此慎密的“行规”,由不得家长们不信。


当然,也许是“黄牛”骗术太高明,不容易被识破,但在未经调查核实之前,就一口咬定“30万择校不可能”、“黄牛纯属诈骗”,也未名太低估了家长们的智商。鉴于往年择校之风的猖獗,也不是没有校长乃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因之落马,面对这些真真假假、云山雾罩的择校信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不是无凭无据的“坚决否认”。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负责人说:“哪能收30万干这事?让家长们举报吧!”言下之意,你说有“择校黄牛”,怎不见家长举报?殊不知交钱择校原本就是愿打愿挨之事,家长们为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怎么可能主动举报“黄牛”?西城区教委负责人表示,“择校黄牛”这样的中介行为与他们没有关系,也没法管控。这话就是在推卸责任了。叫卖幼升小指标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学校的参与,“黄牛”就办不成事,怎能说“没法管控”?


记者暗访发现“择校黄牛”,至少说明禁令之下择校风依然暗流涌动,当此之际,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应既不该是“坚决否认”,更不该是“没法管控”,而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要求学校最大限度公开招生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就可以有效压缩“择校黄牛”和“不怕死的校长”上下其手的空间。


治理择校现象不是发几个禁令、放几句狠话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其实,校长收钱未必是“找死”,校长收钱被发现才是“找死”。而如何发现校长收钱,如何用严密的制度杜绝校长收钱,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