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昆明的城市记忆
(2013-09-16 00:21:08)分类: 时评 |
省委书记秦光荣近日提出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其中提到“挖掘历史文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什么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简而言之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城市和人一样,没有记忆就没有灵魂。就我所见,一座城市的记忆,只能是承载历史的建筑,以及鲜活的民风民俗遗存。
今日昆明不能说没有自己的城市记忆,但肯定是残缺不全的。秦光荣书记痛心地指出,在昆明过去的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这种文脉割裂、记忆消失的痛楚,无论是世居滇中的老昆明人,还是纷至沓来的新昆明人,都有深切的体味。
记得我初来昆明,乘出租车自北而南进入一环主城区,路过圆通山时,的哥告诉我,昔日昆明城小东门即建于此,儿时听其祖母说,彼时城门外米商云集,每逢年节必演花灯戏。闻之令人神往。而今城楼早已湮灭,花灯盛景亦成过往,唯留一截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著名作家汪曾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旅居昆明7年,他在多篇散文中忆及老昆明美食——护国路东月楼的锅铁乌鱼、正义路“培养正气”的汽锅鸡、文林街的鳝鱼米线、凤翥街的摩登粑粑……定居昆明后,我曾“按文索骥”,然则汪老当年的美食之旅多已无迹可寻,诚为憾事。
人的记忆总会淡去,书本也会因时间流逝而泛黄,因此城市记忆不能只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或停留在老照片里、写在纸上的美好回忆,某种意义上,它必须是“眼见为实”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历史感:今人能见古人所见,方能感古人所感。城市记忆很难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去找寻,对旅行者而言更是如此——发思古之幽情需要载体,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雁塔,没有华清池,西安还会是世人心中的“长安”吗?
挖掘历史文脉,就是为了找回城市记忆。用秦光荣书记的话说,就是“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迹‘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文化‘走出来’,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
漫步昆明街头,巡津街、靖国路、府甬道、吹箫巷……单看街巷名称,就知道这座城市埋藏的故事很多。说到昆明城的历史,有许多值得夸耀的地方,比如她拥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一说是2200多年),有传说中神秘的古滇王国,诞生过许多历史名人,护国首义、西南联大等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加之自古以来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如此丰沛深厚的人文资源,足以令昆明具备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文化潜质。
现在,是让这些历史遗存“浮上来”、“走出来”、“活起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