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游学”还是“学生旅游”

(2013-04-19 19:23:20)
分类: 时评
《贵阳晚报》4月18日载,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贵阳这家私立小学给出的两条游学线路,均耗资甚巨——韩国7日游,花费需13000余元;美国15日游,费用高达30000余元。若说是旅游,估计家长是断断不肯的,单是学校的报价,就远超旅行社。而今打出“游学”这个名目,便有些乱花迷人眼。

花费数万元让孩子出国“游学”是否物有所值,得先弄清“游学”这个概念。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游学”自古有之,东西方文化中均不乏先行者。“游学”一词为偏正结构,顾名思义,游为方式,学为目的,或者说游是次要目的,学为主要目的。《北史·樊深传》:“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据说中国的游学精神源自孔子,其率门徒周游列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对此说法,笔者颇不以为然。孔子治学精神严谨固然是事实,但他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不是“学”,而是希望施展政治抱负,以便推行儒家的治国主张。《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这大约是“游学”一词的渊薮,但这里的“游学”与今人所谓“游学”意旨不同,叫“游说”似乎更准确。对于这样的“游学”,后世评价并不高。章炳麟《秦献记》:“斯以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为祸始。”

窃以为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游学精神的,当数唐代高僧玄奘。玄奘西行之前,已遍阅中土经文,佛学造诣已然相当深厚,然而他“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据《大唐西域记》载,玄奘西行印度求学历时17年(而不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14年),其间师从西域诸国多位法师学习佛经原典,且多次参与辩经,“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归国后用生命中余下的19年译成佛教经文47部共计1335卷。玄奘游学西域,目标之明确、意志之坚韧、耗时之长久、路途之遥远、学业之精进、成就之卓著,不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大约是没有争议的了。

时至今日交通便利,跨越千山万水也只在弹指一挥间,古人游学中原本包含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节似无必要,“游”字变得更悠然,然则“学”字万万不可省去。今之“游学”概念,据称是EF英孚教育自1994年引入中国,专为家资丰厚的青少年学子量身打造,对游学者几乎年龄和学识上的要求。然而即便如此,“游学”与“旅游”也是有差别的市场服务,“学”的目标相当明确——以语言类游学为例,一般安排游学者入住当地居民家庭,与外国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以便置身于相应的文化与语言环境,真正学有所成。

反观贵州某私立小学之“游学”,美国线路上,除参观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与“学”字稍有沾边外,其余都是各类景点的游览。一群生活尚且不能自理的低龄儿童,到了国外吃喝拉撒都得由老师帮助料理,可以想见基本不会有单独和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这样的“游学”,充其量也就是“学生旅游”罢了,开阔眼界的作用是有的,所谓“提高交往能力”只能是自欺欺人。

读得起私立小学的,家里多半不缺钱。只要家长愿意掏钱,让孩子出国旅游没什么不可以,也是件好事。如果能做到“游而有学”,那就更好。但无论是旅游还是游学,最好由家长做主,交由旅行社或专业的游学机构来操办,学校就不要掺和其中了,否则便有借机敛财之嫌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