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捎护照,陌生人社会的一缕温情
(2013-02-08 00:21:41)分类: 时评 |
在机场委托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将一本护照带给在另一座城市的家人,你能放心这么做吗?北京的吕小姐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吕小姐正在上海的机场准备返京,被一名陌生中年男子叫住,“说女儿在北京,隔天要出境出差,却把证件落在家里,快递已经来不及,他本想自己亲自飞过去送,机票昂贵,恳请托付我带过去。”听到这个委托,吕小姐几乎是受宠若惊地应承下来,“和女孩通了话,下飞机就送去给她,就为这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中国青年报》2月7日)
这个很温暖的故事近日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有网友感慨:“犹如一缕清新的风穿过雾霾的天空。”
时光倒流25年,“帮助陌生人”的事情我也经历过。那是1998年年初,我还在上大学,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在武汉市汉口火车站下了车,准备转汽车回家过年。一名中年女子拉住我,说她丢了钱包,想借5元钱买票回家。我当时钱包里只有10元面值的钞票,就给了她10元,根本没多想。中年女子千恩万谢,问我要了家庭地址,过完年我就收到了她寄来的10元钱。
如果是现在,遇到陌生人求助,我还会伸出援手吗?扪心自问,多半很难做到,我会怀疑对方是不是骗子。
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流失了。同样是在汉口火车站,3年前的一则新闻刺痛了人们的眼球——武汉警方在汉口火车站广场挂出了一面硕大的提示牌,上书“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思想和行动指南。生活中有家长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老师告诫学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街上迎面走过来一个陌生人主动交流,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他到底想干什么?”在这样的普遍心理之下,北京吕小姐的故事,就显得很稀缺,并且因稀缺而弥足珍贵。
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有一种“专家级”的观点是,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人际关系焦虑。当今中国正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熟人社会”正在解体,而“陌生人社会”的契约精神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大家对于“陌生人”心存恐惧。这种观点将信任危机更多地归因于社会大环境和制度,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个人是不是就可以无所作为呢?
在吕小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陌生人之间,很多时候“戒备森严”也是不必要的。陌生中年男子委托吕小姐带护照,我想他在开口之前心里一定很忐忑,但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吕小姐的第一反应是“受宠若惊”,继而“为这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出色地完成了中年男子的委托。“受宠若惊”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被陌生人所信任,相当于自己被他人无条件认可和肯定,这无疑会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用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来形容,叫“正能量”。
有网友说:“被陌生人信任就是一种福气,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福气。”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既然如此,我们在遇到陌生人求助时,或者自己需要向陌生人求助时,是不是可以少一点防人之心呢?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如你我一样,是需要从别人的信任那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骗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