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傩送
傩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87
  • 关注人气:84,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清的袁厉害,看得清的政府责任

(2013-02-07 00:29:14)
分类: 时评

这两天,河南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的形象在媒体上有如走马灯般不停地变换,相当一部分民众因之陷入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中。

 

起因是《人物》杂志的一篇报道。这篇据称是“经过记者7天实地观察和调查”形成的深度报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袁厉害:她将收养的孩子以残疾程度和相貌分为三六九等,“头等”孩子得以享受最好的照顾,而“下等”孩子和垃圾、苍蝇、大小便挤在一起艰难求生;她为自己和家人在兰考自建或购买多处房产,保守估算超过20套住宅;她自私、精明、狡诈、虚伪,充满警惕和偏见,擅长和官员、媒体打交道,将各种明里暗里的“规则”玩弄于掌股之间,以达成聚集财富的目的;她从没过过一天有钱人的生活,“不敢穿好衣服,怕人家说我”……

 

这无疑颠覆了此前袁厉害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无论是在兰考大火之前当地官方宣传和媒体报道中的袁厉害,还是兰考大火之后民间语境中的袁厉害,其形象都是正面且高大的: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却具有高尚、善良、无私的美德,虽自身生存境遇悲惨,但秉持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道德标准数十年如一日多行善事。

 

“好人袁厉害”,“恶人袁厉害”,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厉害?网上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有人说袁厉害是典型的沽名钓誉之徒,欺骗了公众感情;有人说这是媒体别有用心,在故意抹黑袁厉害,以期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全凭某种现实需要。

 

《人物》杂志的报道是否在有意妖魔化袁厉害?以我细读该文的判断,还不能贸然下定论。诚然,这篇报道有意突出了袁厉害“恶”的一面,从语义双关的文章标题“厉害女士”亦可看出记者较为鲜明的主观倾向,但这篇报道在展现袁厉害“厉害”的同时,并未回避她的“弱小”、“无奈”、“可悲可叹”。至少,该文为我们认识袁厉害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

 

网上出现两极对立的观点,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报道,以至于当道德偶像坍塌时,一时变得有些无所适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兰考大火背后的政府失职过于令人愤怒且心寒,我们在情感上需要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袁厉害,唯有一个形象高大的公民袁厉害,方可反衬一些渎职、无能的地方官员。

 

但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好人袁厉害”与“恶人袁厉害”,或许都是真实的存在。一个人有勤劳、善良、朴实的一面,并不意味着她就完全没有私心,没有个人的小算盘。一个农村妇女,前后领养上百个弃婴,而且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想象可以完全依靠内心道德力量的支撑。这些年来,民间以收养孤儿、弃婴出名的“爱心妈妈”不止袁厉害一个,不少“妈妈神话”先后破灭,皆因难逃敛财的嫌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一个真实的袁厉害,一个平凡的袁厉害。实质上,所有施加于袁厉害身上的毁与誉、爱与骂,恰是当下民间慈善窘境的写照,进而言之,是公共救济缺位下个体行善的尴尬现实。袁厉害肯定不是道德完人,但有些事实是无法抹杀的——她前后收养了上百个弃婴,尽管有些孩子并未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活得很悲惨,但好歹“活着”。兰考大火中丧生的孤儿袁申生前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了一句话:“跟着袁厉害有饭吃。”孩子的话从来都很真实,现在听上去,尤觉意味深长。

 

中新社昨日报道说,兰考火灾中幸存的“袁氏孤儿”现被开封市福利院收养,生活条件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孤儿有一个共同的新春愿望——“想吃俺妈包的饺子”。“俺妈”就是袁厉害。另据媒体报道,袁厉害的女婿发微博指斥《人物》杂志报道不实,称袁厉害名下只有1套房子,就是火灾中被烧掉的,并表示愿意公开所有家庭财产以证清白。至此,袁厉害的形象有“阴转晴”的迹象,愈发让人看不清。

 

其实,纠结于袁厉害个人的“善”与“恶”意义不大,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转,从来不建立在有多少道德高人的基础上,政府的责任才是首要的。官方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现有孤儿61.5万名,但政府养育的孤儿只有10.9万名。余下的50余万名孤儿现状如何?将来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明白无误的政府责任,也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追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