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保政策需要更加科学和缜密的设计

(2012-09-27 23:20:27)
标签:

低保

家庭财产

动态审核

公示

权力运行

杂谈

分类: 时评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我国延续10余年的低保政策正式调整。除必要的家庭收入审核外,股票、房产、汽车等家庭财产,也成为认定低保对象的基本条件。同时,低保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保障金额等在其居住地长期公示,但要保护个人隐私。(《新京报》9月27日)

低保政策作为一项针对贫困人群实施的最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确保所有公民“免于饥饿”的一条权利底线。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该项政策,并从城市逐渐扩展到农村,大量贫困人口因之受惠,总体而言效果良好。

然而在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近些年媒体披露的案例看,有编造虚假证明材料吃低保的,有副县级领导家属吃低保的,有开着宝马车吃低保的,甚至还有“死人”吃低保的……总之是某些不该吃低保的人吃上了低保,而一部分应该吃低保的真正贫困者却吃不上低保。

这些形形色色的“骗保”现象,无疑消解了低保政策的公平正义价值,也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究其原因,既缘于政策本身存在漏洞,让一些“富人”钻了空子,也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缺少监督,给某些权力拥有者弄虚作假开了方便之门。国务院新出台这个调整低保政策的《意见》,无疑是旨在针对种种“骗保”行为进行制度性预防。

《意见》有三个亮点颇引人关注。其一是将股票、房产、汽车等家庭财产纳入认定低保对象的基本条件,而不像从前那样只审核申请人的户籍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此举可望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开着宝马吃低保”的现象。国家低保政策显然不是为好逸恶劳者准备的,现实中低收入者未必都是需要国家救助的贫困人群,有些人家庭资产丰厚却选择“坐吃山空”的生活方式,这虽是个人自由,但绝不能成为获取低保的理由。

其二是对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实行动态核查。《意见》不仅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对低保申请家庭逐一入户调查,还要求各地要建立低保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并依据不同的情形定期开展核查,或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或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将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及时清退出保障范围。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有关部门精确掌控辖区贫困人口的经济变动情况,使低保金发放“进退有据”,且更加精准。

其三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意见》规定低保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保障金额等信息在其居住地长期公示,无疑是强化社会监督的必要之举。将低保对象的诚信度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可有效防范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然而《意见》也有未尽人意之处。不难看出,上述三个亮点均旨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信息核查和监控,而现实中林林总总的“骗保”行为,其间多多少少都夹杂着权力上下其手的影子。如何防范低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掌控一方以权谋私?换句话说,如何在增加低保对象信息透明度的同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意见》中并没有明确的预防和惩戒措施。只要分配低保资源的权力不受约束,诸如干部家属吃低保、“死人”吃低保等荒诞景致就很难杜绝。再则,《意见》规定低保对象相关信息要长期公示,同时要保护好个人隐私——这只是一个大原则,而两者明显有冲突,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益平衡,使低保户的人格尊严不至因“公示”而有损伤?

低保政策显然需要更加科学和缜密的设计。国外有些经验或可借鉴,比如在美国,对于贫困人群的福利保障,相关资金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共同筹集,但项目具体实施却由非政府组织负责,而最终的扶贫效果由民众来衡量。我们也可以考虑打破过度依赖行政体系来分配低保资金的传统,引入相关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参与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以提升低保资金的发放精准度和扶贫效率。

低保政策利国利民,但把这本好经念好尚需全社会合力。救助贫困群体固然是政府的天然义务,而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具体运行,民意和民间智慧也是必须在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