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香港发展局支援四川重建小组组长麦齐光证实,由港府拨款和教育界募捐共400万港币,重建在四川绵阳的一所中学,遭到地方当局拆毁,以便腾出地方建造一个豪华式商住综合工程。目前,香港政府正考虑向四川当地追索有关拨款。(新华网5月21日)
在中国民间慈善语境中,捐出去的钱就好比泼出去的水,再去要回来未免显得小家子气。报道称香港援建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政府拨款这一部分是200万港币。区区200万港币对财大气粗的香港政府而言不过九牛一毛,如果因为这点钱和绵阳地方政府伤了和气,似乎很不值。
再者说,学校被拆是“暂时”的。绵阳方面回应称,学校拆是拆了,但准备异地重建,即将新建的中学面积比原来大10倍,总投资7000万元,而且建好之后还叫紫荆民族中学,依旧算是港方援建的灾后重建项目。拆了你一所寒酸的中学,还你一所豪华的中学,又何必如此较真呢?
看上去港府的确有些不近人情,得了便宜还卖乖。不过站在香港政府的立场上,这事儿还就必须较真,理由有三。
其一是,港府用于援建紫荆民族中学的200万港币财政拨款,是经由香港立法会批准的,这笔钱最终流向哪里、用于何处,港府必须全程监督,否则它没法向立法会和香港全体纳税人交待。本来学校已经建好了,港府也算是不辱使命,可现在学校被拆了,如果港府不追究此事,只怕经不起立法会的质询。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在一个法治建设较为成熟的社会,政府花每一分钱都在纳税人的严密监督之下,不“小家子气”是行不通的。
其二是,绵阳借旧城改造之名拆毁学校,以便腾出“黄金地皮”进行商业开发,这种腾笼换鸟、坐地生财的把戏在港府眼中是有违法治之道的。因事关香港援建学校,如果港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相当于默许甚至纵容这种行为。向四川当地追索拨款,可以表明港府的一种态度。
其三是,港府并不打算占任何人的便宜。原来被拆的学校虽然很小,但称之为“紫荆民族中学”实至名归。将来异地重建的学校,即便校园再大、设施再豪华,因花的不是港府的钱,已与港府无关了。绵阳方面称新建的学校依然叫紫荆民族中学,只怕港府未必领情——当初决定援建灾区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图个虚名么?
故此,港府拟向四川当地追索援建学校的财政拨款,于情于法都是理所应当的。笔者以为,港府此举给内地的一些政府机构和慈善组织上了一课:捐助者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有权利监督每一笔善款的去向、具体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如果被捐助者没能履行当初的承诺,则捐助者有权索要当初捐赠的钱物。捐助者的追索权对于构建良性的慈善机制至关重要,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权利实则是最大的“人情”——让每一分钱的善款都用到它应该用到的地方,方是慈善的本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