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百度搜索“崔卫平”,第一排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在我们国家,能够在百度上享受这种待遇的“人”有两种,一种处在国家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人数不超过一只手掌的手指头个数;另一种就是像崔卫平这样的人,人数比前一种要多,但多得有限。第二种人在百度搜索中还有一个特点:一些看似可以显示的页面,等你真正点击进去的时候,页面早就被删除了。
“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根据的是哪一条法律、法规和政策?这是一个在中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早就知道崔卫平这个人,但在2008年以前,没有读过她写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字。听人说她有些思想,但也就是听说而已,从未想过去探寻。当时的想法是,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师,一个搞电影艺术的,能有多少了不起的思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无地自容,足见自以为是能把一个人荼毒到何等地步。
如果为自己辩解,可以找到的唯一理由是,这只能怪中国电影实在太臭了,以至于连累到所有的中国电影人在我心中的地位和评价。
直到2008年,一些人在一个“宪章”上签名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崔卫平应该有些不同凡响的地方。
后来这些签名者多数被打入另册。其中的一些人,被禁止在大众媒体露面,禁止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禁止出国访问交流……带头签名的,甚至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在他们之中,崔卫平是在言论方面被限制得比较多的一个,她的新浪博客自2010年3月起再无更新,微博亦未获实名认证。
好在市面上还能看到她写的书。这似乎可以证明,中国的宪法在某些领域还不完全是一纸空文。
这几天看完了崔卫平的《思想与乡愁》。看得很慢,我对欧洲哲学、文学和电影艺术所知不多,因此消化这本书并不容易。不是崔卫平写得不好,而是我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理解思考能力较之于作者有太大差距,直到看过三分之一才渐入佳境。
这本书谈到了很多欧洲尤其是东欧近现代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电影作品、作家、导演、编剧,是崔卫平自2005年以来一些文章的集辑,从多数文章的选题看,似乎不离作者的本行。但这并非一本探讨文艺理论或电影理论的著作,“文艺”只是这本书的“皮”,思想才是它的“核”。准确地说,这本书探讨的是人性。
这本书之于我最大的收获是,它引领我认识到人性中的幽暗地带。这为我打开了通向自我灵魂深处和更加深邃的外部世界的一扇窗。
崔卫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幽暗”地带,无论好人坏人,伟人抑或凡夫俗子。
用“幽暗”来定义人性的某一个层面或侧面,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提法。之前对于人性,我们通常的认识是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或者善恶皆有,或者天使与魔鬼并存。
今天的中国,无论个人、社会还是政府,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人性中有善有恶,并据此制定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应该说这比单一的性善论或性恶论有很大的进步。但崔卫平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在她看来,人性中的幽暗地带是比“善”或“恶”更能决定人类行为方式的内在力量。如果我们不能承认并且正视这个幽暗地带,那么就无从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什么是人性中的“幽暗”?“幽暗”当然不是“善”,但绝非“恶”,更不是“阴暗”。按照崔卫平的解释,“幽暗是指人性表现不佳,指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尴尬、晦涩、失意乃至屈辱等情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高,甚至对自己产生动摇怀疑——我怎么会做下这样的事情?但愿它们与我本人无关,我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的时刻!”
崔卫平在这本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人性中的幽暗,其中不少是纳粹德国时期普通人的经历。可能是为了方便中国同胞理解,崔卫平提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范跑跑事件在民间争议很大,从“性善”的立场出发,范美忠老师弃学生于不顾率先逃跑,以及后来他发表的诸多耸人听闻的言论,这些都是不能够被原谅的;从“性恶”的角度出发则不然,自私、软弱是人的本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人皆是范跑跑”。
崔卫平不同意这种两极对立的说法,她认为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范美忠处在人性的幽暗时刻。她不能相信,事后的范美忠老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丝愧疚。换句话说,崔卫平并不认为范美忠的“跑跑”完全缘于人人皆有的自私、软弱的本性,或者说自私、软弱不是范美忠的全部,只是他没能从幽暗时刻中走出来。崔卫平认为汶川地震既是自然灾难,也是人性灾难,范美忠是这场地震的人性灾民。
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幽暗”。
人性的幽暗并不是只体现在战争或天灾等极端状态下,实际上它无所不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只是往往会选择逃避。
这两天微博上有张照片很火,匡威新款帆布鞋的广告,广告模特儿上身全裸且露点。很多网友留言“鞋子真美”。其实大家想说的是,这张照片最美的不是鞋子,而是模特儿裸露的乳房。这倒也没什么,对人体美的纯粹欣赏也可归于“性善”的范畴,问题是,不排除一些人看了这幅照片会心生邪念,比如我,有一瞬间全身血液沸腾,产生了性冲动。我必须承认,看到这张照片时,我既惊叹于模特儿的人体美,同时身体里又有某种动物的本能在冲撞,而这后一种感觉就可以归结为我人性中的幽暗——看见裸体的美女就想到性,至少是对模特儿的不尊重,但我会忍不住地这样去想。
前几天老家有个亲戚打电话给我,说经常在网上看我发表的文章,针砭时弊,痛骂贪官,觉得看了很过瘾,并据此认为我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是一个为民请命的人,还说为有我这样的亲戚而感到自豪。我当时的感觉是无地自容。平心而论,我写这些文章固然有“正义感”的成分在其中,但同时它是我的职业,我靠写这些文章来养家糊口,从动机上看,远没有“一个为民请命的人”那么高尚。
而且更加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写出来的东西自己未必能做得到。比如我批评给医生送红包的现象,认为此种做法助长了行贿受贿之风,但若有一天我的亲人生病了需要做手术,而主刀医生或麻醉师刚好是个贪财之辈,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拒绝给他送红包吗?扪心自问,我认为自己很难做到。
因此,就我本人而言,会在很多时候陷入口是心非的境地,即内心有一些卑鄙龌龊的念头,但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并且会选择逃避,尽量不把自己想象成这样的人,以获得周围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正面评价。但实际上我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这些人性的幽暗面是我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不能被切除的器官一样长在我身上,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认。
在崔卫平看来,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可耻,但这肯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人性的幽暗面会在现实中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迅速下坠变成一种“恶”。因此,对人性的幽暗面有所防范,并想方设法从“幽暗”中走出来,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至关紧要的事情。
而前提是,必须正视人性幽暗面的存在。
如果我们承认“正视幽暗”已经够难,那么“走出幽暗”就更加艰难。
《思想与乡愁》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是《需要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在这篇文章中,崔卫平试图为“走出幽暗”寻找一条出路。
这条出路就是,将人性定位于“幽暗”,一切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都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倾向于确立一个高版本的人性观。在这种观念下,激发人性中向善的力量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源泉。客观地说,这种高版本的人性观其出发点是好的,它体现了对于人性的较高期待。
中国古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经常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也为今天的执政者所提倡。但归根到底,忧患意识基于一种高版本的人性观。忧患意识认为人的忧患、人世的阴暗主要来自外界,而人性中向善的力量是我们可以得救的资源,比如士大夫或草根阶层的“为命请命”,比如统治阶级的“内圣外王”。
可问题是,人当然有其求善和向上的一面,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时,人也有往下坠落的极大可能。比较起来,人往下坠落的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那几乎是一个无底洞。
崔卫平认为比“忧患意识”更加靠得住的是“幽暗意识”,它提醒我们要结合人性、人心内部的缺陷来看待外部世界的灾难。很多看起来是外部的灾难,正是由人本身、人性中的缺陷、堕落造成的。人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格,但归根结蒂,那是有限的。与之相反,人的堕落却可以是无限的。
所谓低版本的人性观,从表面上看,它意味着放宽对人性的认知,以更加宽松的态度接纳人性的种种表现。对于人性中的杂芜混乱,尤其是种种堕落和沉沦,有足够的估计和思想准备。然而这样说,并不等于放弃对于人的道德要求,恰恰相反,这个低版本的人性观,正是为了对于人性做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训。
在某种程度上,幽暗意识比危机意识要来得更为贴切和中肯,它体现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是自觉地负起责任。这种幽暗意识需要体现为看得见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对权力的运用和管理,因为将权力抓在手中的,是一些和你我一样的,能腐败、易下坠的凡人。论及个人的变质或者说人性的陷溺,没有谁比拥有权力者来得那么汹涌迅猛。
崔卫平在文章的结尾谈到了“以人为本”。她认为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提法,但在口号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如果说人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人性中拥有从低音到高音的各个不同频道及其互相转化,那么,到底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作为尺度?
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幽暗意识”,为什么说它比“忧患意识”重要。
反腐部门对官员们进行警示教育,带他们参观监狱,这就是忧患意识的体现,说明有关部门充分意识到了这些官员有腐化堕落的可能性,必须事先打预防针。这些官员们在接受警示教育时,相信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认识到腐败对于自身及社会的危害,甚至会有官员在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绝不贪腐。这就是人性中向善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因此警示教育之于防范官员贪腐肯定是有效果的。
然而,当这些接受过警示教育的官员置身于这样的情境——可以贪污受贿上亿元而无人监督,被发现的概率也相当小,试问又有几个官员可以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这个时候,人性中的“贪”这个幽暗面开始起作用,并迅速沉沦为贪腐,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减缓沉沦的速度。
也就是说,一万次警示教育带来的“向善”也敌不过一次监督、监管缺失所造成的“向恶”。
这就是人性中幽暗面的力量。
崔卫平所理解的“思想”,就是人类如何处理自身的幽暗乃至黑暗。
正视幽暗并不等于肯定幽暗,更不等于赞扬和提倡幽暗。幽暗只是幽暗,不是别的,更不是人性的全部。在经历了幽暗之后,还需要一个走出幽暗的过程,而不是始终停留在幽暗之中。
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
这本书也因此带给人光明与希望。
作为一个被打入另册的学者,崔卫平的叙述冷静而理智。她的文章中,没有一个字在抱怨环境,抱怨体制,她深知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她一直在内省,更多的时候是在反省自身,在思考自己的责任。
崔卫平说: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就不会前进。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起点。
这是一个正在飞速沉沦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在不由自主地下坠。好在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可以不被所谓主流价值观所裹挟。哪怕肉体身处险恶环境,他们也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灵魂的纯洁性和思想的纯粹性。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在努力地提升自己,也提升别人,提升着人类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
感谢崔卫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