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姓最需要这样“接地气”的官员

(2012-03-05 01:19:02)
标签:

走基层

云南

沾益

陈家顺

卧底

双赢

接地气

杂谈

分类: 时评

    二月下旬,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我在基层当干部”栏目连续5集报道了“招工局长”陈家顺的故事,让这个来自云南沾益县的基层干部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觉得央视选择陈家顺作为“走基层”的典型人物是有特殊意义的。说到“走基层”,如果哪位官员能够经常走到田间地头跟百姓拉拉家常话,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般就会被认为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方面做得很不错了。其实这样的“走基层”与基层终究还是隔着一层,你和老百姓走得再近,毕竟还带着官员的身份。而陈家顺的“走基层”则更进一步,直接把自己变成了“基层”。
    陈家顺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5次“潜伏”经历。为考察浙江义乌及周边县市的企业是否适合家乡人打工,身为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以农民工的身份先后应聘到5家企业打工,在此期间他干过饰品厂仓管员、制鞋厂装卸工,在养殖场喂过猪,在民办学校当过教师。去年3月,扬州媒体率先披露了陈家顺在扬州一家企业“潜伏”故事,陈家顺一夜成名,被各大媒本争相报道,并赢得“卧底局长”的美名。
    有人认为将陈家顺隐去官员身份化身农民工深入企业的做法称之为“卧底”过于惊世骇俗,也让这种行为有“作秀”之嫌。我倒觉得“卧底”这种说法很形象,“卧”是一种向下的姿态,“底”是一种位置,一个官员能够主动把自己沉到最底层,这正是“走基层”的内涵。至于说陈家顺的“卧底”是不是“作秀”,已有沾益县农民工作出了回答:“我们欢迎这样的作秀。”当然我个人更愿意把陈家顺称做一名“接地气”的官员,一名以服务外出农民工为己任的官员,只有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切实做到急农民工之所急、想农民工之所想。
    媒体和网络赋予陈家顺的众多绰号中,“招工局长”、“卧底局长”、“民工局长”最为引人注目,也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扎根基层、心系服务对象的官员形象。“招工”是陈家顺的职责所系,“卧底”是他曾经采用的工作方式,而“民工局长”的称号我认为更多地指向一种精神。在浙江义乌,沾益籍农民工都知道一句话——“有事就找陈家顺”,从找工作、讨要工钱到生病住院欠缺医疗费、孩子上学,农民工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找到陈家顺,总会有办法解决。在陈家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陈家顺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启示还不止于此。我们常说人民公仆要有老黄牛的精神,但老黄牛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要找到方向和捷径。陈家顺的“卧底”并不是一味挑企业的毛病,或者只是为了帮家乡来的农民工找个好工作,他在“微服”考察企业用工环境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各种要求,以此查找沾益籍农民工自身存在的不足,以自己“卑微”的打工经历为示范,帮助他们摆正外出打工心态,不断提高素质和技能。时至今日,“沾益籍农民工”几乎成为浙江义乌及周边县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品牌,不少企业都盛赞“沾益的员工稳定性最强”,义乌市劳动部门也评价“沾益农民工是符合义乌建设者与相关企业利益的”。立足于农民工与企业双赢,而不仅仅是“为家乡人撑腰”,这样才符合农民工的长远利益——陈家顺做到了,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
    一年来陈家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各路媒体也纷纷给予好评,而坊间仍不乏质疑声,认为陈家顺虽然是个好官员,但这样的好官员不可复制,理由是外出农民工权益居然要靠一个家乡官员“卧底”来维护,说明某些常态性的制度出了问题,而全国又有几个陈家顺呢?我觉得这样的质疑恰好证明了制度之外官员责任心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制度,制度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写得再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像陈家顺这样的一个个具体的官员到底做得怎么样。
    如果说陈家顺“走红”能够给我们带来某些制度上的思考,我认为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善于发现陈家顺这样的好官员,并且能够催生更多这样的好官员。像陈家顺这样“接地气”的官员,更多的时间是“沉在下边”,而不是“浮在上边”,而这样的官员又是百姓最需要的。因此,我们的政绩考核体系也需要有一个“接地气”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今天宣传陈家顺的原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