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去超市、菜市场购买食品时都提心吊胆,看见什么东西都带着怀疑的目光。但只要你不缺钱,有一样东西还是能够入你的法眼的,那就是贴着“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食品。尽管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贵得多,比如一盒268克的杂粮要卖到268元,可好歹花钱买个放心。
前些日子上海有个专家称有机食品不一定比普通食品更安全、更有营养,劝消费费不要盲从。有机食品是不是真的值那么多钱暂且不说,现在的问题是,你亲眼看到的贴着“有机”标志的食品,还未必就是真的有机食品——据《新京报》报道,记者近期深入山东、广西等地调查发现,食品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冒牌货。
今天新浪网转载这条新闻时,同时转载了《中国青年报》的一条评论,标题是《有机食品最能考验社会道德水平》。该文作者认为,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从外观上很难辨别,因而这个行业特别依赖于生产者的道德自律,以当下的社会道德水平,可能不太适合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今年4月上海惊曝“染色馒头”事件,黑工厂的工人说“我自己做的馒头打死我都不吃”,在这种语境下谈食品行业的道德自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顺便说一句,染色馒头和真正的玉米面馒头从外观上也很难辨别,老百姓凭肉眼分不清的东西还有地沟油和食用油、毒奶粉和好奶粉、“健美猪”和正常的猪肉……若这些食品都要依靠生产者的道德自律才能放心地吃到嘴里,基本可以宣告中国食品行业离全面破产之日为期不远。
有机食品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和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并无二致,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生产者和商家诚信缺失,二是政府监管失灵。唯一略有差别的是,有机食品摆上超市的货架,要经过“认证”这道程序,而一些无良认证机构把“有机认证”搞成了“有钱认证”——新闻中说,只要你交上两三万块钱,“有机”标志立马到手,而且都不用你自己找门路,有些认证机构会主动找上门来提供贴身服务。
这似乎为舆论批判提供了新的靶子——认证行业之乱为有机食品造假大开方便之门。有机食品认证既是一道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门槛,同时也是一种权力,而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有“变现”的冲动。对商家而言,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就相当于利润成倍增长;对认证机构而言,认证不过一张纸,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它眨眼间就能变成两三万元人民币而无人监控,相信没有几个人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
问题是这些认证机构也不是没人管,国家认监委就专司监管各类认证机构之职;而且国家还专门颁布了《认证认可条例》,对于违法认证行为如何惩处,从罚款、撤销执业资格到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条文规定得一目了然。有机食品认证乱象非一日之寒,可很少听说有认证机构因此被处罚,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针对有机食品认证中出现的问题,国家认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有机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仅靠认监委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山东肥城市农业局副局长赵胜文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有机食品全程监管存在交叉或空当,只要有一个部门监管缺位,就无法管好有机食品。”
“龙多不治水”的确是当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一个制度性弊端,但将过错和责任全部推诿到体制上,闭口不谈自身的监管失职,不是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客观态度。从毒奶粉到瘦肉精,诸多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只要有一个监管环节监管到位,这些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至少不会造成事态持续恶化,而这些事件之所以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原因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监管环节阵地失守。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改良,但就现实而言,将现有监管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到位才是当务之急。奉劝各有关部门,还是先把自己的阵地看好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