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陷入大雾的包围之中,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却只是“轻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网友们贴出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不断破300的空气污染指数。两者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未纳入PM2.5监测。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京华时报》11月2日)
很惭愧,看了这则新闻,才知道PM是个什么东东——它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2.5代表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极易富集于肺部,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目前,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而在我国,这个控制标准是PM10,而PM2.5未被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为什么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时机不成熟”?环保部门相关人士解释说,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先射箭再画圈”的寓言。将PM10控制在一定浓度水平我们还是基本有把握的,搞定PM2.5就太难了,所以我们就制定一个针对PM10的标准。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射箭再画圈,哪有不准的?这样自然可以得到一个高分。
为什么要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作用在于有一个可以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的参照物,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需要想法设法改善空气质量,尽量减少空气污染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换言之,标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空气质量和公众的肺。现在倒好,标准本身成了目的,准确地说,“达标”成了目的,为了要一个好看的数据,不惜制定一个低标准;至于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公众的肺会不会受到伤害,在环保部门看来倒是其次的。
既然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都将PM2.5列入控制标准,说明以PM2.5浓度水平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数据要比PM10靠谱。这回我们知道了,有关部门每天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什么“优”、“良”、“轻微污染”……没准儿都是浮云。标准都不靠谱,结论自然也不可信。
制定一个高标准,有可能得到一个难看的数据。问题是,公众更担心的不是数据难看,空气质量不能“达标”,而是空气污染程度被严重低估了,原本黄尘蔽日,还以为自己生活在蓝天白云里,如此一来,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真实情况的知情权就被剥夺了;而有关部门则可以躺在一组好看的数据上睡大觉,自然没有改善空气质量的紧迫感和动力。
新闻中说,与官方的不积极相比,民间环保人士对PM2.5的监测则跃跃欲试。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已开始组织志愿者监测北京空气中的PM2.5,将有关数据以居民日记的方式上传至网络。老百姓都已经过河了,环保部门还在摸石头,不觉得难为情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