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导报》报道,这两天,福建师范大学食堂的一道特色菜——“月饼炒辣椒”,在微博上被转疯了。“月饼炒辣椒”是个什么味儿?福建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张同学这样形容:“有点甜,有点咸……太难吃了,总之味道十分诡异。”
“月饼炒辣椒”绝对是一道神奇的菜式,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度被发挥到极致。
该校食堂负责人说,这道菜准确的名称不叫“月饼炒辣椒”,而叫“凉拌月饼”,其做法是,将中秋节食堂发给学生后剩下的月饼切成块,再用辣椒、青椒、黑木耳、盐、醋等拌在一起。据说这个“天才”的创意,是从报纸上学来的。
中秋节过去了,月饼没吃完,的确是一件很闹心的事儿。只要还没过保质期,把中秋节剩下的月饼换一种方式吃掉,也算物尽其用,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节俭作风。网上就有不少介绍节后月饼吃法的帖子,比如做成糖包子、八宝粥什么的,均别有风味。
但将月饼和辣椒一块儿凉拌,却是闻所未闻。这道“月饼炒辣椒”摆在学校食堂的橱窗里,看上去像“棕黄色的肉”,可吃到嘴里又觉得不像肉,咀嚼了半天,才发现是月饼。有学生就怀疑,用辣椒和盐、醋来拌月饼,如此重的口味,是不是想掩盖什么?
月饼和辣椒搁一块儿是个什么味道,究竟有多“诡异”,没吃过的人还真是不大容易想得出来。如此有创意的菜式,本人却没口福享用,想想就觉得有些遗憾,在此不揣冒昧,愿意尝试着猜猜它的个中三味。
一是有点“臭”。不是这道菜本身臭,而是这种做法透着一股子铜臭味儿。我倒不认为学校食堂用的一定就是过期变质的月饼,此中的关键是,节后月饼怎么吃,纯粹是个私人问题,你就是放油锅里炸了吃,只要关起门来,外人也不好说什么。可现在堂而皇之摆出来卖,还卖给学生,这就显得不大厚道。
二是有点“凉”。倒不是因为这道菜是凉拌的,而是吃在嘴里,凉在心里。学校食堂的小算盘打得如此之精,甚至连快要过期的月饼都能“推陈出新”,又置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的食品安全于何地?
三是有点“慌”。每逢中秋节过后,原本在超市里占据一大片货架的月饼,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吃了这道神奇的“月饼炒辣椒”,我们的心中就很忐忑:那些下架的月饼都流向了何处?过了保质期的月饼又是怎么处理的?商家们真的就甘心拿大量的节后剩余月饼去喂猪吗?
福建师大食堂方面表示,由于同学们不喜欢,这道菜不会再做了。还好,“月饼炒辣椒”只是昙花一现,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能只当个笑话听,需要彻查一下,市面上还有多少这样富有创意的“节后月饼吃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