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赛规则决定了能否输在起跑线上

(2011-02-24 21:16:41)
标签:

教育部

择校费

起跑线

郑渊洁

马拉松

赛道

终点

f1

好学校

占坑班

规则

杂谈

分类: 时评

    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近期将印发义务教育分规划,通过采取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和治理“占坑班”、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即将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可谓切中当前教育时弊,如能有效落实,对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大有助益。
    笔者注意到,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就择校费问题抛出了一个观点:“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王定华先生这番话明显是在劝告家长们转变观念,不要死死抱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名言”。不必讳言,择校现象之所以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择校费之所以屡禁不止或明禁暗收,的确与部分家长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起跑线”理论大有关系,即便不是决定性因素,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用“人生是长跑”这个比喻来印证“起跑线”理论的谬误,分析得最鞭辟入里的当数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他在2009年写的一篇博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网上点击量高达数十万,且被很多媒体转载,堪称是对“起跑线”理论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该文将人的一生比喻成马拉松比赛,“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只适用于短跑比赛,并举出大量实例证明“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
    有很多历史故事可以证明“起跑线”理论的片面性,比如家喻户晓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如何在成年后“泯然众人”,再比如姜子牙的大器晚成等等。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郑渊洁列举的某大学少年班昔日风光无限、如今“全军覆没”。但“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有一个前提,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因而不必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合理分配体能比起跑更重要。问题是,人生果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吗?
    笔者以为,将人的一生比喻成马拉松比赛过于理想化了,至少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不适用。赛道有多长,取决于终点在哪里,而国人的受教育过程是一个“终点模糊”的过程,或者说有很多阶段性终点,比如小升初是一个终点,初升高是一个终点,后面还有考大学、考研……每一段赛程都让人殚精竭虑。为什么说这些都是“终点”?因为一个人在这些节点上的表现都事关社会评价和切身利益——你进不了一所好的初中就证明你是“差生”,你考不上一所好的高中则将来考211或985机会渺茫,你不是名校毕业生就找不到好饭碗……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要择校,所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像是F1赛车,某个分站赛的输赢虽不能决定你最后能否获得总冠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每站争先,你可以停下来看风景。之所会这样,就在于我们给每个参赛的孩子在每个赛段都设置了奋斗目标,那就是所谓“好学校”,其结果是把家长和孩子都搞得疲于奔命,做梦都想上一所“好学校”。规则如此,又怎能怨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笔者看来就是改变原有规则的不合理之处,让国民的受教育生涯真正变成一场马拉松比赛。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到今年,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都呈现出“短跑变长跑”的改革动向,而这其中,改革招生制度、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力量等旨在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做法可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途。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新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够果敢的地方,规则本身或许还存在漏洞,比如明明规定初中阶段免试、就近入学,而北京等城市仍然存在“占坑班”这种变相择校行为;明明已禁止收取择校费,但换个马甲出现的“捐资助学费”依然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
    “输在起跑线上也能赢得人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首要在于规则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