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昨日下午3点召开“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交通委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北京市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称,根据当日发布并开始施行的《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北京市自即日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北京市政府确定,该市2011年度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为24万辆。
自2005年至2009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45万辆,今年已增长75万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在2011年,北京市有购车意愿的公民,将有超过一半的人无法实现自己拥有一辆小汽车的梦想。
相信这剂治堵猛药的出台超出了许多北京市民的预料。就在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表示“北京不可能作出限购机动车的决策”,此后北京市有关部门出面辟谣,说有关领导并未作出这样的表态,一时间北京市将限购机动车的传言甚嚣尘上,从普通市民到汽车经销商都人心惶惶,京城媒体连续刊发评论表达对山雨欲来的“限购令”的担忧。转眼间,担忧变成了现实,而且“限购令”一经公布即开始实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出台对小客车数量调控的措施,是对公众行为的限制,法律依据在什么地方?”北京市法制办副主任王荣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称“加强道路交通环境的综合整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政府履行职责必须有法律依据应是常识,目标正确手段也得合法。“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看似公开、公平、公正,问题是,只要限购存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意味着剥夺了部分公民自由购买一辆机动车的权利,从今而后,北京市民实现购车愿望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摇号“撞大运”,这显然有几分滑稽。
首都变“首堵”已成北京之痛,中国之痛,因此笔者完全能够理解北京市重拳整治城市交通拥堵的决心和意志,但限购机动车是否有助于达成这一良好初衷值得商榷。限购机动车治堵的内在逻辑是,城市道路不可能无限扩张,机动车无限制增长必然导致城市越来越堵,因此有必要限制机动车数量,这是从源头治理。这一逻辑貌似强悍,但并非无懈可击,它无法回答一位网友的留言:“就算从今天开始,北京一辆机动车也不增加了,交通拥堵就解决了吗?”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世界性难题。在笔者看来,“堵城”是人类无节制发展工业文明不得不吞咽的一枚苦果,是人类进入汽车社会的一种必然,亦是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成果必须付出的代价。人类发明汽车,是为了更方便、快捷地出行,但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为汽车社会制定游戏规则的速度,换言之,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满足自身欲望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类控制自身欲望的速度,其结果是,汽车没有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为方便,而是更为艰难。
因此,将城市变堵的是人类无节制的欲望,汽车只是一个载体。但时至今日,人类进入汽车社会具有不可逆转性,就中国而言,汽车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同样具有不可逆转性。有可能逆转的,是人的欲望——人们如何有节制地使用汽车,在方便他人的同时方便自己。笔者以为,这才是城市治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因事关公民权利,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城市是采用剥夺消费者购车权来化解交通拥堵的,只能是想方设法改变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减少机动车出行。在市场经济社会,这种“改变”和“减少”最好不要通过行政强制手段,而是更多地动用经济杠杆,以期人们自觉作出理性的选择。当人们发现将汽车开到市中心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比开私家车更加方便、快捷,人们自然就会更多地选较为绿色的出行方式,自我节制开车出行的欲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