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保卫人员抓获了5名医托。记者了解到,在省一院,最多时一天会出现上百名医托。由于缺少惩治幕后指使者的办法,医托们是越抓越多,近期已达到了猖狂的程度。
医托之害路人皆知,这帮人成天蹲守在大医院,专拣外地求医者、老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下手,往往骗得患者倾家荡产,还贻误了治疗。称其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并不为过。
医托猖獗非昆明独有之现象,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医院里都有“托儿”们游荡的身影。为治理这一渐趋职业化的社会顽疾,各地医院和相关部门想了不少招儿,有请警察入驻门诊大楼见一个抓一个的,有将医托照片贴在墙上“示众”的,但效果都不甚佳——“托儿”们都是游击战的高手,且人数远超警察和医院保安,抓不胜抓,就算抓住了,也很难取证定罪。至于说将医托照片“示众”,本身就有未审先判和侵犯公民隐私权之嫌疑。
医院保卫人员说,治标还得治本,呼吁工商、卫生等各相关部门对产生医托市场的源头——非法雇用医托的医疗机构或个人进行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整治黑心医托、保护农村患者的作用。
按字意来说,“托儿”是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有“托儿”,必有“主儿”,“托儿”是依附于“主儿”生存的寄生虫,如果没人雇用,“医托”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此而言,重点查处“主儿”的建议,对于遏制“医托”必定有用,但如果说这是整治“医托”的根本性措施,则很难让人苟同。
什么叫“非法雇用医托”?如果是合法的医疗机构派人到大医院拉几个“客源”,且并不存在诈骗行为,还真了为患者治好了病,算不算“非法雇用医托”?这在法律上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
整治医托,首先要搞清楚医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找到了病根子才好下药。通常而言,被医托所骗的人大多收入微薄,且不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内,有了病看医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能省就省;其次,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许多农民兄弟在家门口看不了病,只好进城就医,弄得城里的大医院几乎家家人满为患,加之手续繁杂、费用不明等原因,无形中加剧了患者的恐慌心理,这就为医托提供了便利——我带你到一个看病又快又便宜的地方,你去不去?
可以说,只要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就难以彻底铲除医托的生存土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黑心医托及其背后医疗机构的打击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仍然属于治标的范畴。而釜底抽薪之计,在于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将更多的人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的受益范围之内。如果看病既方便快捷,又安全便宜,谁还会去相信医托呢?
由此可见,整治医托的关键不是抓“托儿”,也不是抓“托儿”背后的“主儿”,而是要堵死“托儿”和“主儿”赖以非法谋利的医疗体制漏洞。如果我们只是“治托”,那就是驱蛆虫而留腐肉,腐肉尚在,蛆虫焉能不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