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大旱捐款超三亿,到账率不足一成!!!

(2010-03-02 01:17:57)
标签:

云南

大旱

爱心

诺而不捐

爱心榜

黑名单

伪慈善

一瓶水

一分钱

黑颈鹤

杂谈

分类: 时评

 

切勿让救灾善款口惠而实不至

 

    云南旱情持续加剧,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春城晚报》2月27日的消息说,自省政府2月20日号召全省社会各界向灾区献爱心以来,仅6天时间就筹集善款3.3亿余元。
    然而截至3月1日18时,省救灾捐赠办、省慈善总会和省红十字会共接收实际到账捐款2077.0936万元;大米305袋(价值14450元);矿泉水28箱(价值720元),药品25件(价值101472元)。这一数字还不到全省认捐数额的一成。
    承诺的捐款没到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比如捐款还未上交到有关部门、有的单位直接将捐款送到灾区等,但不能排除有可能存在的“口惠而实不至”。这样的情形在往年时有发生: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国众多企业慷慨捐助,然而6亿元募捐款竟然有一半没到位;2008年年初的雪灾,湖北省共接受捐款1.06亿元,而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有近3000万元是空头支票。《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曾透露过一个令人咋舌的信息:“诺而不捐”是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到账率也就7%。
    如果“诺而不捐”这种潜规则也出现在云南百年一遇的大旱中,那就太让人遗憾了,不仅让人遗憾,而且令人愤怒——面对干裂的土地、枯竭的水井、绝收的农田、数以百万计连饮用水都困难的父老乡亲,“诺而不捐”情何以堪!这种伪慈善的行为比起对旱情灾情漠不关心更让人寒心。
    连日来媒体爱心榜上的名单不断延长,捐赠数额不断攀升,其火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头顶的一轮烈日。我建议在这个“红榜”之外再增加一个“黑榜”,有关部门不妨将那些已经认捐而未到账、经过限期催收仍不到账的单位通过媒体曝光。关于设立“慈善黑名单”此前坊间多有争议,有人认为公众不应对企业或公众人物的慈善举措进行任何猜测或质疑,这样做只能降低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热情。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爱心固然是对慈善事业的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自发的善举可以不需要任何监督,甚至不容公众问个究竟。捐款与否、数量多少固然是自己的选择,可以不捐,也可以少捐,但如果诺而不捐、诺而少捐,就难免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缺少公民监督,民间慈善就难以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被利用,成为某些人沽名钓誉的法宝。
    此外还需要警惕另一种“口惠而实不至”,即已经到位的善款不能真正用于抗旱救灾。此前省青基会等多家单位发起“我为乡亲送瓶水”紧急募捐公益活动——“每捐一元钱就捐了一瓶水;捐10元钱即捐了一桶水;捐60元便给一家人捐了一月的饮用水;捐2000元就解决了一个村子一月的饮用水;捐2万元,就可建一个爱心蓄水池”。每一个献出爱心的公民都有权利知道自己捐出的善款是否变成了村民家里的一瓶水、一桶水,这就需要有关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及时公布每一笔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为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各级政府可谓倾尽全力,省财政今年以来已累计下拨抗旱救灾资金近3亿元,昆明市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投入9500余万元,这些资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善款,其中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上缴的税金,这些钱如何在抗旱救灾中发挥应有作用,更需要对纳税人说清楚、讲明白。要用严格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某些经手的单位和个人雁过拔毛,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做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
    元谋县江边小学的师生为了接一盆水每天要排队一小时;富民县款庄乡很多村民为了节水每月只洗一次澡;香格里拉纳帕海因湿地萎缩、鱼类大量死亡致使黑颈鹤食物短缺……媒体上每一篇有关旱情、灾情的报道无不牵动人心,当此时刻最需要由无数爱心构筑起来的众志成城。这场大旱既是对公民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