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和汉字较上了劲儿,“汉字整形”的风波尚未停息,又放出风来,打算在明年出台一个“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消息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等级标准有可能成为录用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等行业新员工的资质之一。
在一个“考证经济”时代,“等级”两个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神经质,譬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等等,这些东西往往与职称、工资等切身利益挂钩,不知道有多少职场中人为了获取一纸等级证书,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被折腾得焦头烂额。因此,“汉字书写等级标准”的消息一上网,相当一部分网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关部门又发明了一个敛财工具,并由此生发出民生多艰的浩叹。
对于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人们的初始判断总是基于既往生活经验,因此不能说这样的怀疑没有道理。但我总觉得教育部的官员和专家们还不至于如此财迷心窍,铁了心要和全国人民作对。我宁愿相信,他们这么做是想提高全国人民的汉字书写水平,挽救汉字危亡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是和“汉字整形”一样,陷入了某种文化偏执。
教育部的调查称,现生的学生提笔忘字、书写潦草的情况日趋严重,其实何止是学生,就拿我这个写了半辈子字、至今仍靠写字吃饭的人来说,离了电脑写文章,提笔忘字也是经常的事儿,写字水平更是大不如从前。想想上高中那阵子,也和全国人民一道跟着一个叫庞中华的人猛练过几天硬笔书法,以备给初恋女友写情书时争取更多的印象分。相比那时候的一丝不苟,现在写的字只能称之为“鬼画符”,不过我也没觉得自己就堕落了,字越写越臭,并不代表我这个人越来越没文化。
现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电脑上打字的时间远远超过写字的时间,写字水平下降是个必然趋势,但只要不是差得太离谱,并不影响文字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功能。即便从弘扬书法文化的角度说,给汉字书写制定标准也不是什么高招儿。自打秦始皇统一文字到如今,两千多年间,除了极个别字为“避尊者讳”需要加笔、减笔外,没听说哪朝哪代给老百姓制定“文字书写标准”,否则也不会出现王、欧、颜、柳、苏、黄、米、蔡等诸多风格、流派各异的书法家。可见在怎么写字儿这个问题上,国人从古至今推崇的就是百花齐放。
从“工具理性”层面考量,用“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考核教师、媒体从业人员、公务员群体,也是偏离了大方向。仅举一例:北宋的蔡京是个大书法家,可此人做公务员却是臭名昭著。
想来与“汉字整形”一样,教育部的专家们为这个“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耗费了不少心血。我倒是有个建议:此标准可在医疗卫生系统推行,规定医生在给病人写病历、开处方签的时候必须达到“书写端正、工整”这一教育部提出的最低要求,从此患者就不会捧着“天书”茫然不知所以了。如此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