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新出炉的“汉字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消息见诸媒体后,引起网友骂声一片,在某网站的调查中,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8年时间,近3000个日日夜夜,就跟百十来个汉字较上了劲儿,这种坐冷板凳的功夫绝非常人可以练就的。试想一下,某位专家从日出到日落就在琢磨“亲”字的最后一笔是“点”好还是“捺”好,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境界啊!
但要说专家们干这件事情完全是吃饱了撑的,我觉得也过于刻薄了。从日常经验看,恢复51个异体字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些所谓异体字其实并不“异”,而是常见于人们的姓名中,比如“喆”、“淼”、“犇”等。从前我在一家围棋杂志做记者,偏巧有个著名的年轻棋手叫李喆,每次写涉及到他的稿子都很头痛,因为大多数汉字输入法都打不出这个字。但我想李喆一定比我更痛苦,他在坐飞机、上银行办卡、到邮局寄东西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姓名“怪异”遇到很多麻烦。据统计全国有两万多人姓名中有“喆”字,大家这么喜欢这个字儿,不知当初为何要将它打入另册,现在为其“平反”,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网友真正反对的是那44个“整形”汉字。与其说“反对”,不如说“看不懂”,为什么要改?专家们没说,我也只好瞎琢磨——44个即将被“动刀”的汉字中有个“唇”字,“整形”之后,这个字的厂字头变短了,由半包围结构变成上下结构,我猜这样写更符合汉字的“形声”特点——上声下形。但有些字为何要被“整形”,我就想破头也想不明白了,比如“亲”字为何要将底下的“竖钩”改为“竖”?要将最后一笔由“点”改“捺”?我想专家们都不是吃干饭的,这么改肯定是有道理的,可专家们不说,有几个人能明白?虽然现在只是个“征求意见稿”,可这么高深的学问你不做解释,叫咱们怎么提意见?
44个“整形”汉字大多数都是常用字,几十年都这么写过来了,也没见出什么乱子,既便有些不合“字理”,我认为也犯不着大动干戈。对于已经形成习惯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再去强行改变它,弄不好更容易引起混乱。
据说此次字形调整基于4个原则——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专家们追求“书同文”可以理解,但文字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其演变自有规律,不是靠几个专家、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号令天下的。“书同文”的老祖宗是秦始皇,后人多将统一文字视为他的历史功勋之一,但近年来考古发现,所谓秦始皇统一文字其实是失败的,秦帝国规定的标准文字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小篆,而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是隶书,因为后者书写更方便,始皇帝到死也没能让小篆一统江湖。真正统一文字的,是秦帝国的人民群众。
44个“整形”汉字很有可能成为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此一来专家们8年的寂寞时光就化作无人能解的一江春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