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昨日报道说,杭州市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与此同时,根据级别不同给公务员发放车补,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
打着公车改革的旗号给公务员发车补,杭州不是第一家,“胆子”也不算最大。早在2005年,海南省澄迈县一个县处级干部每月的车补就高达3200元,相当于当时全国农村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的6倍。有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杭州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321.9元,所以这个2600元的车补一经公布,网上一片哗然,不少杭州的网友都觉得太过分了。
也有人对杭州车改表示理解和赞同,理由之一是杭州市的车补并没有直接装进公务员的腰包,而是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或用于乘坐公交、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所以不能算是个人福利;理由之二就是老生常谈了——发放车补之后政府机关就用不着买那么多车了,也不用养那么多司机,算算经济账,还是发放车补省钱。
依我看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没有装进公务员个人腰包就不算福利了吗?公款吃喝的钱也没有装进个人腰包,可我们都知道那是一种腐败。如果说为了防范公车私用就可以给公务员发车补,那么为了制止公款吃喝也可以给公务员发“饭补”(当然不一定是现金,比如可以用来购买茅台的某种卡),为了遏制公款旅游还可以给公务员发放旅游券……凡此种种,皆可理直气壮。
至于说发车补比买车和养司机省钱,我相信是真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机关原先真的就需要那么多车吗?杭州市此次公车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将大部分公务用车向社会公开拍卖,说明当地政府并不担心公车少了会影响工作效率,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原先配那么多公车根本没必要,浪费现象严重。现在把不必要配备的公车换成了车补发放给公务员,不过是另一种浪费,可能是省了些钱,但也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
如果我是杭州的某市局级官员,从今往后没了专车,面子上可能不大好看,但每月2600元的车补还是有得花差花差的:老婆上下班、孩子上下学从此可以“刷卡”打的了,也不用担心别人看见说三道四;自己办私事要用车,打个电话叫下属单位或有关企业“孝敬”一下,相信他们不会不给脸;真的遇上公务需要用车了,那也是能推就推,能不去就不去,车补这块到嘴的肥肉怎么着也得让它尽量装进自个的肚子里。
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让车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公务,这种按行政级别发放车补的做法也是荒唐可笑的——谁能说级别高的公务员公务用车就一定比级别低的要频繁?杭州市出台的这个车补方案怎么看怎么都像是根据官职大小给公务员发放的变相福利。
作为公车改革的一种探索,减少公车配备并给公务员发车补也不是不可以,但车补如何发放、数额大小应以工作实际需要为依据,而这一切不能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这就好比仆人出门办事找主人讨要车马费,不能仆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公车也好,车补也好,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公务消费领域的改革如果缺少了纳税人的参与和监督,注定不会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