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收费的丽江还是丽江吗
(2009-06-10 01:08: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丽江古城的管理者可能觉得很遗憾,因为丽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古城,一条条青石板小路以四方街为中心如蛛网般向四面八方延伸,一直通到城外,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建筑格局给收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晚报昨日报道说,据相关统计,去年丽江古城应征古城维护费的游客在260万人左右,而实际征收的游客人数是226万,保守估计至少有30多万人偷逃了古城维护费,仅此一项,当地就减少了约3000万元的旅游收入。
依我之见,这个“保守估计”还是过于保守了。“偷逃”古城维护费的大多是散客,以我的经验,去丽江旅游的人当中,散客绝对不是个小数目。现如今的丽江古城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是个最适合休闲的所在——在红尘俗世里感觉身心疲惫了,就去那儿闲住几天,喝茶,发呆,看看玉龙雪山,听听纳西古乐。怀着这种心情去丽江,自然用不着跟团。说出来不怕丽江古城的管理者不高兴,我几次去丽江就没一次是跟团的,也从没交过古城维护费——没人找我收,我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交。此外,我也不觉得这个古城维护费有什么一定要交的必然性,心中并无“偷逃”的罪恶感。
只是我这样的散客一多,古城维护费就产生了很大的缺口,这样一来,当初定下的收费规矩就变成了“有令不行”。据说丽江古城正在制定一个“围城收费”方案,具体措施是,在进入古城的6个主要入口展开查验征费工作,对各种各样的“漏网之鱼”实施围追堵截。
在我看来这注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笨办法。其一,进入丽江古城的入口何止6个?此举无非是以最快速度催生“丽江古城逃票攻略”的升级版;其二,收费是针对外地游客的,如何鉴别本地人与游客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围城收费”之后,本地人进出古城就得带上身份证以备查验,以免被“错抓”;此外,有不少外地人常驻古城做生意,这些人未必都有本地的身份证,他们要不要交费?如何证明自己“准丽江人”的身份?这个“围城收费”的法子,弄不好会搞得怨声载道,里外不是人。
技术上难以实现“天网恢恢”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我很怀疑向每位到丽江的游客收取80元的古城维护费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在当地官方的语境里,收取古城保护费是一个“以城养城”的成功创举,这种说法当真叫人哭笑不得——沿着这个逻辑,每个城市都可以圈地收钱,“以城养城”,大家什么都不用干,靠收些买路钱就可以填饱肚子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当然,丽江古城和其他城市不一样,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人人向往的旅游圣地,去的游客多了,自然会对古城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造成一定压力,政府免不了要拿出些钱进行必要的维护。只是这笔钱是否一定要以“丽江古城维护费”的名义从游客身上征收,一定要收80元,还有待商榷。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游客观赏了丽江的美景,交些钱也在情理之中,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游客也是拉动丽江旅游经济的消费者——拿我自己来说,虽然“偷逃”了古城维护费,但每次去丽江都得花上个千儿八百的,这些住店的钱、吃饭的钱、喝茶的钱、听歌的钱,想必其中有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进了当地政府的腰包,从而为维护丽江古城作出了贡献。
仅从技术层面而言,若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古城维护费被“偷逃”,给丽江古城修一道围墙,且只开一个城门,是简便易行的法子。古城不大,想必也花不了几个钱。只是这样一来,丽江古城就不再是丽江古城了——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就是它自古至今都是一座“无墙之城”。丽江古城为什么一直没有城墙?民间的传说是因为早先的土司姓木,木字加框成“困”字,不吉,故不修城墙云云。但我很怀疑这种说法是后世文人的附会,总觉得丽江没有城墙是一种民族心理使然——纳西人有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所以才有了今日丽江多种民族、宗教和谐共存的文化景观。换言之,丽江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丽江人的丽江,也是天下人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