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的公德与私德

(2009-04-11 00:47: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战国时齐国的邹忌是个美男子,有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邹忌又分别问他的妾和来访的客人,结果得到了相同的答案。邹忌亲眼见到徐公之后,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美。这件事让邹忌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后来邹忌用自身的经历教育齐威王:不可偏听偏信,要善于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
  《战国策》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尽人皆知。近日发生在广东省廉江市的一件事儿可视为“邹忌比美”的现代版——该市公推竞选副科级领导干部,在面试环节中,邀请竞选者家属前来接受询问:“你的儿子孝顺吗?”“假如你的丈夫很有才华,但长期怀才不遇,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办?”(《人民日报》4月10日)
  笔者理解廉江市此举旨在考察官员的品行道德,但从“邹忌比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廉江市组织部门恐怕难以从竞选者口中听到真正有价值的回答。官员和家人本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官员道德有亏,又有几个家人傻到实话实说?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如何,自然于他能不能做一个好官干系甚大。纵观吾国之历史,在儒家“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浸润下,“以德选官”是个长盛不衰的传统。比如汉代的“举孝廉”,它规定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敬父母,行为清廉,“孝”的重要性尤在“廉”之前。但中国传统社会所宣扬的道德十之八九都是“私德”,比如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怜老爱幼等,并非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德”。即便是“忠君”,也是“私德”之一种——在封建社会,朝廷不过是放大的家族。在这方面,梁启超有过精辟的论述:“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偏于私德,而公德阙如”,“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古人看重为官者的私德,也是基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一个人孝敬父母,那么可以期待他视民如父母,私德可以转变为公德。但这个美好愿望并不具有成为现实的必然性,孝敬父母而鱼肉百姓的官员也不是没有——安徽巨贪肖作新就任阜阳市市长仅17个月就非法敛财上千万元,而此人竟是个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大孝子。
  廉江市组织部门将“问官德于家人”的做法称之为“创新”,笔者却从中闻出了些许腐朽的味道。私德并非不重要,一个人私德好,可以期待他独善其身,做一个善待家人、朋友的好人,但要兼济天下,只怕还远远不够。官员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考察一个官员的道德水准,自然应重点看他的公德,譬如公共观念、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志愿意识、自律性等等。这些方面的表现如何,不必问他的家人,而应问他服务的对象——公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