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冬天我们怎么爱国

(2009-01-19 00:49: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忘了具体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事情了,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正在读初中。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鱼香味。那时候家里还很穷,不是逢年过节或贵客临门,一般吃不上鱼肉。我流着口水探头探脑地摸进厨房,发现母亲正在熬一大锅鱼汤,汤面上漂浮着十几条银白色的小鲫鱼。母亲说,今天咱们家响应政府号召,吃爱国鱼。
  那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大快朵颐,吃得格外的酣畅淋漓。买这些鱼差不多要花掉了父亲一周的工资,但父亲毫不心疼。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是爱国鱼啊!不吃就不爱国,多吃多爱国。饭后大哥问我吃了几条爱国鱼,我说3条。大哥骄傲地说:“我吃了4条,我比你爱国!”为此我愤愤不平了好几天——我承认大哥比我能吃,但也不能就此证明他比我爱国。
  这件事过去二十多年了,大哥和我都已人到中年,早明白了爱国和吃鱼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两码事。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近一个月以来听到不少惊世骇俗的观点,让我有时光倒流的感觉。这些观点都与爱国有关——首先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在一个财富论坛上声称“现在买房就是爱国”,继而有韩保江、窦勇两先生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发表雄文《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而后是合肥的官员在电视节目上高呼“买房就是爱国”,更有北京市的政协委员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
  韩保江、窦勇两位先生教导我们说,“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此言甚是有理,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这么做的——古代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屈原忧愤跳江;当代有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留须罢唱的梅兰芳;近年来有大学生因我驻外使馆被炸愤而走上街头游行,因法国总统接见达赖抵制家乐福——这样的举动虽然未必理性,但你不能否认这些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可是纵观这些爱国行动,大多与买房之类的消费行为无关。
  老百姓要不要买房,要不要消费,一般取决于三点:一是自己有没有这个需要,二是有没有这个能力,三是价格是否合理。行动不行动,完全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对市场的判断,与爱不爱国毫不相干。当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大家踊跃花钱,七绕八绕地绕到爱国上,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比如说大家都去买房子,开发商就得盖更多的房子,就能更好地解决建筑工人的就业问题,政府也能多收税,这样一来,国家更富强,家庭更和谐——这当然是爱国了。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像合肥市委书记那样,当场一掷千金买下开发商的楼盘,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爱国?
  “买房就是爱国”、“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背后的潜台词是“不买房就是不爱国”、“不积极消费就是不爱国”。以此而论,绝大多数农民是不爱国的,不仅不买房,而且还自己盖房子,公然对抗买房即爱国之“伟大号召”;城市下岗职工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少为房地产市场作贡献;还有那些街头的乞丐,看似可怜,实则可恨——自己不花钱倒也罢了,还到处伸手要钱,削弱了其他人的消费能力。
    有评论说“买房爱国论”、“消费爱国论”剥夺了穷人的爱国权利,我不愿意给这几位官员、教授、政协委员的高论加上如此惊人的罪状,就像我不愿意将吃鱼、买房这些消费行为与爱国这个宏大主旨划上等号,但我依然觉得这些“爱国论”面目可疑,未必真的出于爱国。即便真是为了激发国人的爱国心,那也是一种单边的肯尼迪逻辑——“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种强调公民责任的逻辑并没有错,但前提是必须有对等的、强调国家责任的逻辑:“不仅要问我们为国家做了什么,也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
  金融风暴肆虐之下,不少民众的选择是深挖洞、广积粮,这虽然与“买房爱国论”、“消费爱国论”背道而驰,但量入为出,着眼长远,确保生活无忧,不给政府增加负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务实的爱国之举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