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已经不能算是新闻了。这些年提到滇池,人们脑海中很容易就蹦出一个词:劣五类。这是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等级最低的类别。我还听到一种说法——滇池的水已经是“劣六”了,换言之,滇池的水质已经差到不能再差了。
滇池之于昆明的意义,就好比长江、黄河之于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湖。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它早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这座城市荣辱与共。从史记所载“浩翰无边,水深浪阔”,到元代王昇的“一碧万顷,渺渺茫茫”,再到清代孙髯翁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滇池一直是昆明的象征,也是昆明人的骄傲。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滇池,昆明人千百年来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而现在,滇池成了昆明人心中难言的伤痛。每年入夏,滇池依旧是“一碧万顷”,只是这“碧”不再是因为群山掩映,而是因为蓝藻丛生。
一夜之间,母亲湖老了,美丽了数千年的母亲变得又老又丑。母亲的老去,不是因为她自身肌体的衰退,而是因为儿女们的贪得无厌和过度索取。
不想再提滇池治理,这个话题太沉重。我相信一切水都是有生命的,我不愿将母亲湖比喻成一台破旧待修的机器,衰老的母亲此刻最需要的是尊重。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一草一木的变化中感知万物运行之规律。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无法感知母亲湖的喜悦与忧伤。这个世界一切都在物化,个人的成功表现为有房子、车子和足够的票子,城市的成功表现为GDP的高速增长,为了这些,我们展开了对母亲湖的疯狂掠夺。母亲湖无言,她只能用把自己变得又老又丑的方式向儿女们诉说自己的苦难。这就是大自然的报复,噩梦醒来,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所以,比投入巨资治理滇池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关于后者,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那就是科学发展观。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个好东西,可是要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真的很难——昨天省环保局通报了2007年我省10起环境违法典型事例,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依然是不少人通向财富梦想的捷径。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骑车经过大观河,这条河直通滇池,我经常看见环卫工人驾着小船在河道里打捞漂浮的塑料袋。“限塑令”已经开始实施了,而我发现在城郊的一些农贸市场,人们买的菜依然装在大大小小的塑料袋里,一如往常。我们的生活方式真的就如此难以改变吗?我们不能为保护环境作出一点点牺牲吗?
母亲湖还在哭泣。改变她苍老的模样,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