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自扮弱者的矫情言论

(2008-03-03 00:2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周末去朋友家小聚,回来时承蒙朋友开车相送,路过西二环一个十字路口,碰上几个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朋友将汽车喇叭按得震天响,那几位还是不紧不慢地晃悠着,胜似闲庭信步。朋友无奈之下只好将车停下,苦笑道:“现在有车的都成弱势群体了。”
  行人闯红灯当然令人反感,可我这位有车的朋友自居“弱势”,听上去让人更不舒服——他都成“弱势”了,我这个无车族岂不更加渺小?此外,我还觉得他鸣笛的声音过于响亮了,霸气十足,不像是弱者所为。
  这让我想起上周某银行行长针对许霆案所说的一句话:“银行其实是弱者,并非公众想象中的垄断机构。”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似乎永远不缺少标新立异的惊人论断。近些年,类似于“银行是弱者”这样匪夷所思的言论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医院自称弱势群体,城管自称弱势群体,就连碰到“钉子户”的开发商也自称弱势群体……不经意间,我们周围这些平时毫不示弱的群体,竟然争相成了“弱者”。
  强者乐于把自己打扮成弱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依我看,自扮弱者的矫情言论,其动机大约有三:其一,国人素有同情弱者以及“枪打出头鸟”的文化心理,强者将自己乔装打扮为弱者,可以缓解公众反感;其二,某些强者知道自己很强大,稍不如意就拿弱者寻开心,就比如我那位开车的朋友;其三,他们的确把自己当成了弱者,觉得自己在资本和权力网络中还不够强大,或本该更强大。
  如果是前二者,我们尽可戳破之、嘲讽之。但如果是后者,就值得警惕了——其自认弱者,往往是基于一种比较:我从前很强大,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不如从前强大了,所以我就“弱”了。比如某些垄断行业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诸多政策性保护,它们自然对旧日更强势的身份和地位依依不舍。拿许霆案来说,明显犯了错的储户竟然敢跟银行叫板论是非曲直,不仅民间舆论呈一边倒之势,连司法机构也表现出些许唯民意马首是瞻的姿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银行方面自然感觉有些不爽。
  自打《劳动合同法》颁布并正式实施以来,一个“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令不少企业界人士叫苦不迭,仿佛一夜之间劳资双方的强弱对比就掉了个儿,资方面对劳动者全都变成了弱者,因而一段时期以来,唱衰《劳动合同法》的声音不绝于耳。前天以政协委员身份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准备向大会递交3份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
  关怀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在我看来,就当下中国国情而言,何为弱势群体,其正确判断还远未超出民众的常识。以劳资双方为例:新产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有3位农民工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被认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可细细一想,在近3000人的代表名单中,1.5亿农民工只有区区3个代言人,你能说他们有多强大?而相比之下,在“庙堂”之上拥有话语权的企业界人士不仅人多势众,而且动辄先声夺人,就像是开着汽车向行人拼命鸣笛的人,他们的声音已经太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