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的一场大雨,使北市区烟草路、银河大道部分路段变成了“水城威尼斯”,有些路口积水竟然高达近一米。这个毗邻盘龙江且地势较高的地段“一雨成灾”,被业内人称为“怪现象”——它违反了“水往低处流”的常识。
这样的“怪现象”近一周在昆明并不鲜见。笔者昨日坐公交车路过黄土坡,可能是连日降雨再加上西二环正在修路,我发现不少地段已成汪洋一片,排成长队的汽车在黄泥汤里如蜗牛般缓慢爬行。
笔者曾分别在北方、南方及东部的几个主要城市生活过,对于各地的天气状况有切身体会。相比之下,昆明的这场雨还算是比较“温柔”的,其激烈程度,与我在北方某城市所见“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之景象相去甚远;其持续时间之长,也远不及东南部之梅雨——谁要不相信可以在夏天去福州住上几个月,有时候晾在外面的衣服十天半月也干不了,连被子都是长时间一股潮味。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场雨,让一座城市局部“瘫痪”了。人类用钢筋水泥构建的家园,在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面前,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
据晚报记者的调查,昆明每逢雨季来临,部分城区几乎年年遭水淹,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地下排水设施质量欠佳且疏于管理。质量欠佳大约是因为开发、建设、施工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调度,至于是否存偷工减料的情况,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排水管道大多埋在地下,一般市民看不见,如有“假冒伪劣”,不经过大雨的洗礼,问题难以暴露;管理上的混乱和疏漏,记者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有些路段地下的排水管网,竟然找不到管理和日常维护的主儿,非要等到路面被水淹了,才由防讯抗旱指挥部出面抢修。
埋藏在我们这座城市地下的密如蛛网的排水管网,就像人体内大大小小的血管,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个人的脸面,如果运行不畅,可能在瞬间危及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且只需要一个引发点——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感冒;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可能是一场大雨。昆明部分城区几乎年年都会遭遇的水患,尤其是今年的这场大雨,给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敲响了警钟:类似于地下排水管道这种“看不见”的市政建设项目,要比地面上那些“看得见”的高楼大厦,与市民生活更为息息相关。
今年的雨季还没有结束,会不会有更“严酷”的降雨天气来临?明年的雨水会不会比今年更多更大?谁知道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未雨绸缪,而政府的责任首当其冲。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家庭,政府就是管家,它有义务为这个家庭的主人——全体市民提供包括建设和管理地下排水设施在内的“家政服务”,使主人免受水患的困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