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崇拜

(2007-05-28 00:47:29)
分类: 时评
  作家刘心武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大获成功,有出版社给他出了两本“揭秘红楼梦”的书。阅读之后,我忽然对“红学”有了些兴趣,还去书店买了些“红学”研究专著细加参详。有一位久负盛名的“红学”大师称,《红楼梦》的谋篇布局极为讲究,且暗合数理——其情节发展以每九回为一个周期,而且每九回中的第五回必然是高潮部分,是为“九五之尊”。我对该发现大为惊奇,可对照原著前80回的“真本”,想破了头也琢磨不出这“九”在哪里,“九五”又在何处。该大师还推断,曹雪芹原著一共是108回,其理由是,9为阳数之极,12为阴数之极,二者相乘即为108。
  把“红学”研究到这个地步,作为末学后进,我就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了。照我想,如果曹雪芹先生依着这个思路写书,一定苦不堪言,也写不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国人素有迷信数字的传统,时至今日被发扬光大。据《华商晨报》昨日报道,某网络论坛惊现“中国最牛的手机号码”,其价格已飙升至77万元。此手机号码之“牛”,在于这个11位数是7的N次方,而据《易经》的说法,数字7谐音“起”,寓意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逢凶化吉。
  车牌号、门牌号、手机号讨个口彩倒也罢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个人的“精神胜利法”,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可将原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普遍用于社会事业及公共管理,就显得有些荒唐。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周四的一篇报道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中国社会的数字迷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定在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央行在上调利率时,并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上调0.25%、0.50%,而是上调0.18%或0.27%,缘于小数点后两位数之和必须是9的倍数;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后,由于4这个“不吉利”的数字,导致投资者对股市泡沫破裂的担忧迅速增大……
  美国人其实也有数字迷信,比如他们不喜欢星期五和13。自己的屁股不干净还对别人说三道四,所以我对他们的报道初衷及真实客观性持怀疑态度,但我们自曝的家丑就让人无话可说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因“流年不利、贪官辈出”,今年将该院审判楼台阶全部拆掉换成新的,新台阶的级数由以前的11级变成了现在的9级,据说是得到了香港某风水大师的“点化”。
  按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国人虽迷信数字,但在传统上中国并非一个精于“数字管理”的国家,“量化”、“指数”等管理学上的词儿还是近现代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数字化”、“同期比”等概念日益融入公共管理,成为政策推行的主要手段,进而成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上周《南方周末》报道的“2007年度中国死亡总指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爆了波及全国的舆论炸弹。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将人的生命量化为冷冰冰的数字,堂而皇之地“计算”出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生命代价,这就是我们的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吗?
  “死亡指标”与“破案率”、“升学率”等被量化的目标和任务一样,是当下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实施公共管理时,片面追求政绩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数字崇拜——其迷信的,不是某一个特定数字的吉祥意义,而是迷信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字管理好复杂的社会。
    数字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时至今日,一旦缺少了数字,人类社会可能一天都没法运转。所以,数字是个好东西,有些数字还有些特殊的用途,比如圆周率,我们可以用它来计算圆形或球状物体的面积和体积。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此人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的七位数,并将此纪录保持了上千年。诸如此类的发明创造,比起这样那样的“指标”和一些所谓吉祥数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能更有积极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