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评 |
可近来频频发生的银行巨款内盗事件令人担忧——4月14日,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被盗,失窃人民币近5100万元,嫌犯为该行的两名金库保管员;4月12日,中国银行福建泰宁支行挪用千万元炒股窝案在当地法院宣判,该支行行长、副行长、营业部主任等人分别受到法律惩处,但这几位的所作所为已造成银行损失数百万元;数日前,山东平原县法院依法判处当地女青年刁某有期徒刑7年,原因是这位国有银行的员工挪用2180万元供其男友买彩票。
国有银行出现这么多“内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制度和监管问题。一位银行家曾经问哈佛大学的金融专业学生:你们认为哪个国家金融体制的问题最多?很多学生回答是中国;又问:哪个国家金融管制最严格?很多学生还是提到了中国。这一看似矛盾的回答,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金融监管是否有效,决不是管制多与少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贺力平说,如果仅从监管规章、处罚措施看,中国银行监管并不落后,在很多方面甚至是非常严厉的。但是,制度严苛不等于有效,问题在于没有执行力,而没有执行力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
有制度而没有执行力,其根源还在于国有银行的体制。国有银行不是企业,不是行政机关,不是事业单位,但又是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事业单位,追求人事级别化;作为政府,高级管理人员追求行政级别最高化。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使针对银行的许多监管制度形同虚设,从行长到普通员工,很难有主人翁意识。高级管理人员片面追求效益,以此作为官阶晋升的政绩筹码,而不是把银行视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反正银行是国家的,有了损失自有国家埋单。
国有银行的风险就是国家、社会、老百姓的共同的风险。如果钱放在银行里都不保险了,那还能放到哪里去呢?如今,多家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如果老是后院起火,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稍有闪失,埋单的就是全国人民。所以,对于国有银行这个全国人民共有的大管家,有必要从体制上对其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让它真正地负起责任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