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该崛起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

(2007-01-08 22:34:18)
分类: 时评
  美国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号称洛杉机20年来最大的保险诈骗案,在120多名嫌犯中,有80%以上为华裔人士,此案因而震动了全美华人社区(《春城晚报》1月7日)。
  事情没有发生在中国本土,但笔者也觉得脸上无光——虽远隔重洋,毕竟都是龙的传人,这就像弟弟做了贼,哥哥的形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去年年底央视热播《大国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成了爱国者,从高居庙堂的官员、学者到行走江湖的引车卖浆者流都对国家未来满怀憧憬。据《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举办的一次在线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经济高度发达”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最关键因素,“15年后可能赶上德国和日本”,仿佛重现汉唐盛世的昔日荣光指日可待。
  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许多国家看来,中国业已成为一个经济、军事和外交强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人的形象在外人眼里似乎有些欠佳。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法国旅游时令当地人很是操心,因为他们总是“顺手牵羊”,喜欢把飞机上或饭馆里的餐具装进自己口袋里。法国的不锈钢餐具制作之精美举世闻名,但人家的东西再好,也是人家的。
  国民素质看似个小问题,实则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而国民素质的高底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以德国和日本为例:早在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就颁布法令,规定5至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普及使德国人很早具备了自然科学发展所需要的严谨和诚实品格,因而迅速崛起为工业强国;二战后日本的崛起更是得益于其长期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反观中国的教育,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学生质量良莠不齐已多遭民众诟病,甚至有大学生自己都说,上大学不过是一场“金钱与文凭的交易”。如果书本上依旧是“仁义道德”,而现实中则是经济社会的是金钱至上,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国民必然是知识贫乏、信仰缺失,甚而还会有些人格分裂。试问这样的国民又如何担当得起国家崛起的重任?
    前天新华网有报道说,香港廉政公署开办针对儿童进行廉洁教育的网站,从小培养他们诚实、公平和守法的价值观。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当前国人最需要的。在经济全球化、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想由弱变强已不可能依靠强取豪夺,而必须依靠开阔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些都属于良好的国民素质范畴,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