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2006-10-16 21:45:38)
分类: 时评
  据统计,在全国现有的235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只有9处是古代水利工程,经过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其中的大部分已经失去其原有的灌溉功能,只留下了坝头堰首供后人凭吊。而位于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的通济堰不仅完整地保存着古代水利灌溉体系原貌,而且至今还灌溉着数万亩良田,造福于当地百姓。
  对于这一活着的历史文物,当地文物部门视珍宝,并已将其作为一个很有潜力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去年12月30日当地政府为纪念通济堰建成1500年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们动情地表示:对于这一利在千秋的古代水利工程杰作,我们要增强感恩意识。可时隔不到一年,一座占地3000亩的现代工业园区已在通济堰文物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破土动工(《法制日报》10月16日)。
  几乎不用做精致的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是当地政府部门以发展经济为名行破坏文物之实。
  通济堰的遭遇绝非个案,笔者所关注的是,在通济堰保护区内建工业园的程序基本“合法”——该方案通过了省里专家组的认可,并获得浙江省文物局的“原则同意”。而事后当记者采访专家组成员时,专家们都表示曾经强烈反对,但后来出于某种无奈,最终都“不情愿地同意”,原因是莲都区政府做了大量“说服沟通”工作。
  至于当地政府的“说服沟通”工作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报道没有明说,笔者也不得而知,但能够让这些学富五车、深知文物保护重要性的专家们催眉折腰,想必“含金量”不低。有一位翁先生曾是这个专家组的组长,他在接受采访时愤愤然说:“我提了意见当地不满意,还有人背后搞小动作,我一气之下就不再去了。”相比之下,翁先生还算比较有气节,他最终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但也就是做到了独善其身,算不上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也许在这个问题上要求“百无一用”的“书生”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立场有些苛求,毕竟在发展经济的“硬道理”强势面前,几个专家的力量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但依笔者的理解,在构建和谐社会已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它应该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也包括如何更好地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不至于沦为湮没在子孙后代书本里的记忆。
  不久前,苏州、杭州等地推出了一项新举措,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干部考核,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的现象,追究各级领导的责任,这不失为可喜的探索。把保护文化遗产上升到和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地方官们也许会减少些盲目追求GDP政绩的利益冲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